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交流  教学参考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来源:教务处作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日期:2011-12-20访问次数:7925

 --在2011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上的讲话

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 杜玉波

(2011年10月23日)

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很高兴来参加2011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2001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在周远清会长的领导下,围绕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围绕国家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新使命、新要求,已经连续举办了十届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历届论坛主题都紧密结合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体现了强烈的时代性和中国特色。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小康社会的背景下,积极探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路径,推动了教育思想观念的变革,丰富了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产生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贡献,有效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开放、发展的实践。今年第11 届论坛的主题——“质量提升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同样秉承了历届论坛的传统,凸显了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

我们知道,高等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高端和龙头,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我国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目前,我国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105万人,已经位列世界第一。在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中国高等教育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我国是一个教育大国,但还不是教育强国,也不是高等教育强国,这是一个基本判断。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人才培养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差距;学科专业结构与区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有差距;自主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的要求有差距;高校自主办学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与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有差距等等。存在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发展不够科学,要害是质量不高。今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中,用相当大的篇幅集中论述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再次凸显了质量是实力、是竞争力、是教育的生命线、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任务的思想,鲜明地把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与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责任和使命紧密联系起来,特别是把质量问题作为生命线,上升到关系高等教育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这是前所未有的。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高等教育要进一步明确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发展思路,坚定地走有特色、高水平、内涵式的发展道路。在我国教育事业全面步入“由大到强”的新阶段,高等教育必须牢牢把握提高质量这一主题,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大学的根本任务和首要职责,把高端人才作为大学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把质量特色作为大学竞争取胜的发展主线,把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作为大学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把学科交叉融合作为大学品质提升的战略选择,把产学研结合作为大学服务社会的必然要求。这几点,既是对高等教育发展阶段性新特征的集中概括,也是实现高等学校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

关于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我们需要做什么、改什么,我想主要从五个方面谈点个人看法,与大家共同交流。

第一、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提高质量的核心内容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质量的第一体现,是大学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高等学校要坚持一切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出发,把本科教学作为学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要坚持一切从培养创新人才出发,把科学精神、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要坚持一切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出发,把学校的各项工作最终落实到人才培养上来。

当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首先要解决思想观念问题,以观念的转变带动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转变。要进一步树立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理念,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办学水平的最主要标准;进一步树立以适应社会需要为检验标准的理念,把社会评价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进一步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把一切为了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教育工作的首要追求;进一步树立以学生评价为先的理念,把学生评价作为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什么是大学?有大学生才称之为大学。大学校长心中有学生,这所大学才有希望;教师心中有学生,这所大学才能办好。要把培养学生作为事业来做,把关爱学生作为本能来要求。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这应该是大学的文化和精神。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关键是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解决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欠缺的问题,特别是要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三个紧密结合”,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下决心加强高校德育工作,坚持“做人第一、修业第二”,把品德教育和专业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强化实践育人环节,整合各类实验实践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学生的个人选择,最大限度地发展个人兴趣专长和开发优势潜能,实现学生思想成长、学业进步、身心健康的有机结合。要把这三点希望转化为学生成长成才的自觉行动和追求,教育和引导学生涵养大气品格,追求一流学问,创造精彩事业,践行责任人生。

第二、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是提高质量的根本动力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6大体制改革任务,十分重要而紧迫。改革要积极稳妥,走小步、不停步,看准了、迈大步。这里,我想就四个方面改革问题谈些认识。

首先,高考改革是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在我国,高考是实现教育公平乃至社会公平的重要制度,是国家选拔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对促进素质教育实施具有重要作用。目前还没有一个更好的办法能够代替高考。因此,高考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怎么考”的问题。说到底就是,高考制度必须坚持,高考改革势在必行。 当前,要按照《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目标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高考改革。具体来说,就是要改革考试内容和形式,推进分类考试,扩大高职教育单独招生考试试点。改革考试评价方式,推进综合评价,探索形成高考与高校考核、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多样化评价体系。改革招生录取模式,推进多元录取,逐步扩大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范围,在坚持统一高考基础上,探索完善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的方式。改革高考管理制度,推进“阳光工程”,加快标准化考点建设,规范高校招生秩序、高考加分项目和艺术体育等特殊类型招生。为推进高考改革,我们将成立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研究制定国家教育考试改革方案,从制度层面、政策层面、技术层面对高考热点难点问题提出解决思路和办法。

其次,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是改革的关键环节。《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这将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奠定重要体制基础。实现这个目标,要在以下几方面加强建设: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简政放权,明确高校办学责任。最近,在落实和扩大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自主权方面,教育部已明确:按照学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本科和高职高专专业自主设置,研究生二级学科自主设置,在有条件的学位授予单位试行自行增列博士、硕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

发布高校章程制定办法,加强章程建设。配合有关部门制定坚持和完善普通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办法,健全党政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依法落实党委职责和校长职权。落实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积极推进校长职业化进程,高校领导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学校管理工作中,把工作重点集中到提高教育质量上。

推进高校学术组织建设,优化校院两级学术组织构架,制定学术委员会章程,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推进教授治学,发挥教授在教学、学术研究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建立校领导联系学术骨干和教授制度,真正做到“学术的事,多听教授的”、“上课的事,多听教师和学生的”。

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建设,发挥群众团体的作用。要鼓励高校探索大部制,提高服务效能。推进高校职员制度改革。要总结推广高校理事会或董事会的组建模式和经验,建立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

再次,高校组织模式创新是改革新的着力点。协同创新是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对高等教育提出的一个新要求,也是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战略选择。当今世界,合作共赢是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中国高校实现大发展所面临的共同机遇。高校之间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从而带动整体崛起,这是现阶段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

为此,教育部正在会同有关部门整体设计提升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专门计划,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要求,坚持“需求导向、全面开放、深度融合、创新引领”原则,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重大需求,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以创新能力提升为突破口,通过政策和项目引导,大力推进协同创新。探索建立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行业)协同、校地(区域)协同、国际合作协同等“开放、集成、高效”的新模式,主要的是要形成以任务为驱动的人事聘用管理制度、寓教于研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质量与贡献为依据的考评机制、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等协同创新机制,产出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我们高兴地看到,有的高校已经先行一步,开始探索推进校校协同创新。北大和清华以饶毅和施一公两位教授所在的院系为基础,成立了北大、清华生命科学中心;前几天,11所行业特色高校在京宣告组建了北京高科大学联盟;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6所高校发起建立了重庆市大学联盟等。

第四,试点学院是改革的有力抓手。设立试点学院,是一项以创新人才培养体制为核心、以学院为基本实施单位的综合性改革,实际上就是在高校内部选择一些学院,建立教育教学改革特别试验区。最近,首批17所试点高校正式启动试点学院改革工作。试点学院重点在 “三改革、一完善”:改革人才招录与选拔方式,实行自主招生、多元录取,选拔培养具有创新潜质、学科特长和学业优秀学生。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导师制、小班教学,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改革教师遴选、考核与评价制度,实行聘用制,探索年薪制,激励教师把主要精力用于教书育人。完善学院内部治理结构,实行教授治学、民主管理,扩大学院教学、科研、管理自主权。

第三、实现内涵式发展是提高质量的基本要求

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和办学观,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健全保障,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首先要稳定规模。《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由于中国18-22岁人口逐年下降,达到40%的目标,实际只需要增长6个百分点。这些增量,将主要用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及扩大民办教育和合作办学。公办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规模保持相对稳定,10年增加不到2个百分点,主要用于优化结构、调整布局,支持应用学科、薄弱学科和教育欠发达地区。从这一点来看,未来1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将必然放在提高质量上,力争在质量上有新的提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有新的突破、对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上有新的贡献。

其次要优化结构。要调整专业布局结构,主动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超前部署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工作。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进一步加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区域内高校的统筹管理。开展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着力支持优势特色专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和农林、水利、石油等行业相关专业以及师范类专业建设。要调整人才培养层次和类型结构,使各层次、各类型人才更好地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本科教育要以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为重点;硕士阶段教育要以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为重点;博士阶段教育要以改革培养机制、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为重点。还要调整高等教育区域布局结构,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东部高校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计划”,进一步完善中央部属院校和重点建设院校战略布局。这里要特别指出,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深刻认识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重要意义,加大对中西部高校的政策和资金倾斜力度,构建东中西部协调发展、布局结构合理的高等教育体系。

再次要强化特色。要促进高校合理定位、各展所长,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探索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制定分类管理办法,克服同质化倾向。根据办学历史、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等,确定特色鲜明的办学定位、发展规划、人才培养规格和学科专业设置。

最后要健全保障。要加快研究制定高等教育质量分类标准,进一步明晰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评价标准和影响因素,探索形成符合国情、校情的质量标准分类体系。要进一步健全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以院校自我评估为基础,以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国际评估为主要内容,政府、学校、专门机构和社会多元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估制度。

第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提高质量的重要保证

建设好一所大学,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培养一流大师作为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按照“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的要求,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要以师德为先。教师教育学生,一是知识、二是方法、三是品格,其中品格是最高层次。教师的工作对我们来说,不仅是职业,不仅是事业,而且是生命的历程;不仅是付出,不仅是奉献,更是获取,获取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成功的体验和发展的快乐。教师最大的快乐,在于培养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当好一名教师,首先要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要关爱每一名学生,视学生为弟妹、如儿女,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学校要建立健全师德考评和奖惩制度,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对于学术不端行为,要“零容忍、出重拳”,发现一起,调查一起,处理一起,公布一起,无论涉及什么人、什么事,都态度坚决、一查到底,不护短、不姑息、不手软。教育部将研究出台《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从制度上规范教师言行。

要以教学为要。我们说,一个不为教学操心的校长不是合格的校长,一个不把主要精力投入教学的教师不是合格的教师。高校要把教授给本科生上课作为一项基本制度,将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教授聘任的基本条件,让最优秀的教师为本科一年级学生上课。要定期对教师进行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的培训,搭建教师沟通、交流、帮扶、发展平台,促进高校教师培训的制度化、常态化,推动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教学能力。

要以科研为基。科研是教学的基础。高校科研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服务教学、服务人才培养。我们常说,教师要过科研关,就是讲要善于通过科研掌握科技和学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和趋势,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保证教学质量。为此,高校要努力打造一流的科研教学团队。特别是要为中青年教师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在教学科研中挑大梁。

第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提高质量的有效途径

教育改革发展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国际交流合作的层次和水平。要积极引进优质资源,以实施海外名师项目和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等为牵引,引进一批国际公认的高水平专家学者和团队。在部分高校开展聘请外籍人员担任“学术校长(院长、系主任)”的试点。推动高校结合实际提出聘用外籍教师比例的增长性目标。支持高校办好若干所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实施一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要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中外高校间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继续实施公派研究生出国留学项目。探索建立高校学生海外志愿服务机制。全面实施留学中国计划。要通过开展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交流合作,为学习借鉴世界各国先进成果、为增进中外了解、互信和友谊拓宽渠道和空间。

女士们,先生们,中国教育的改革发展正迎来一个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任务艰巨。让我们携起手来,齐心协力,开拓创新,进一步增强质量意识、创新意识和协同意识,为开创我国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新局面、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而努力奋斗!

最后,预祝2011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