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超
2012年7月14 -15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第五届国际学术研讨会暨2012年年会在华中科技大学召开,此次会议的主题是“院校研究:‘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育变革”。来自海内外高校的近400名校长、专家、学者齐聚江城,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育理念、内涵、方法以及实现途径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与会代表认真听取专家报告,提问和发言积极踊跃。大家普遍认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育变革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当前的中国高等教育界迫切需要这样的探讨并推行相应的改革,本次研讨会主题鲜明且极切实际,内容丰富而紧跟前沿,意义重大且影响深远。
一、为什么要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育
与会专家从全球化背景、历史渊源、高等教育质量、人的发展以及相关学科的进展等方面对此进行了阐述。
1.是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会长刘献君教授在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本次研讨会选取“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育变革”为主题,首先是因为这是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20世纪中期美国学者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育理念引发了本科教育基本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的系列变革,给高等教育带来了巨大影响。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首届高等教育大会宣言中提出“高等教育需要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视角和新模式”,要求国际高等教育决策者把学生及其需要作为关注的重点,把学生视为教育改革的主要参与者,包括参与学校重大问题的讨论、评估,课程与内容改革,制定政策与院校管理等,并预言“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理念必将对21世纪高等教育产生深远影响。美国杜肯大学教育学院威廉·巴罗内( William Barone)教授说,美国、欧盟和中国先后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系统,大掌不再是只招收优秀学生和实行精英教育的地方,如何让众多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者,让其对自己的学习更负责,是不同国家都面临的问题。近30年来,美国高教界在此领域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和实践,相关改革也正在进行。
华中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林萍华教授也在开幕式致辞中提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近年来最显著的特征是入学人数的急剧变化,2008年入学人数达到2600多万,而这一数字在未来十年内将会急剧减少,激烈的生源竞争迫使学校关注学生的在校感受,致力于服务学生的追求。因此,“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育变革非常契合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其必要性和迫切性不言自明。华中科技大学也正在把握时机,通过教学改革等尝试,确立学生主体性地位,为其提供一个有意义的在校学习经历。华中农业学高等教育研究所陶美重教授基于高等教育国际化、市场化的背景,指出世界将形成一个庞大的开放的高等教育消费市场,在个人消费观念改变、学龄人口减少等因素的影响下,我国也将迎来学生消费者时代,高等教育发展必须确立学生消费者为中心的教育服务理念,提高高等教育消费者满意度,切实保障教育消费者权益,积极开拓高等教育消费市场。
2.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教授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有“四本经”需要常念》的主题报告中指出,要牢记并实践“培养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本科教育是学校的基础、知识能力素质是培养学生的三要素”这“四本经”。他强调,高校要进行一次教学方法的革命,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育变革,否则,高教教育质量无从谈起。长春工业大学校长张德江教授之处,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要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 2020年)》中所强调的“把育人为本作为敦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是对“人”和“人的发展”认识的深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教授则从人的意义上理解教育。他指出,应该摒弃教育的工具目的,将学生置于开放式的环境中,让学生自由发展,让教育对学生的心灵开放,让学生对教育的心灵开放。
北京工业大学王秀彦等人认为,“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旨在为提高生产力与科技水平服务,学生(人)无差异的知识载体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工具。而以“以学生为中心”的这一教育理念产生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之上,社会生产相对过剩,精神文化的重要性凸显。学生(人)不再作为一种同质的群体出现在教育者面前,而且还为个性发展提供动力与智力支持。华中农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陈新忠副教授认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是人本主义思潮与心理学、教育学相结合的产物,其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即“身躯、心智、情感、精神、心灵融会一体”的人。
4.是心理科学和教育科学进步的共同结果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赵炬明教授提出,从以“教材、教师、课堂”为中心的“老三中心”走向以“学生发展、学生学习、学习效果”为中心的“新三中心”,是20世纪认识论革命从经验走向科学的结果。
威廉·巴罗内教授也指出,百余年来教育心理学的进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了学生如何学,教师如何教。“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上的,即每个学生都会把自己以前拥有的知识带到课堂,通过与课堂经验的互动,建构出他们自己的意义。通过研究发现,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批判性思维、学习满意度、学习成绩、学业保持率以及自尊感均高于平均水平,学生的语言能力、积极动机、社会联系、小组智商、考试分数和出勤率也有显著提升。来自国外的其他专家学者通过长期的调查研究和教学实践也得出了一致的结论,证实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确实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主对学校的满意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成就。
二、什么是“以学生为中心”
提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很多人会想到杜威的“儿童中心论”,杜威的教育理想是培养自由成长的儿童;1952年,在哈佛大学教育学院举办的“课堂教学如影响人的行为”学术研讨会上,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首次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Student-Centered Learning,SCL)的概念,并将其应用到本科教育层面。在本次研讨会上,专家们各抒己见,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自己对什么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育的理解。
1.“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新范式
刘献君教授指出,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教育、教学思想古已有之,但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正式提出还是新近之事。它不是指老师围着学生转,也不是指教师与学生角色、身份、地位的高低之分,而是指教学理念、管理理念、服务理念的转变,教学方法、评价手段的转变。教育的目的,不在“教”,而在“学”,也即“教”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学生学习了就有教育,没有学习就没有教育。因此,最根本的是要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即从“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创造知识”转变,真正关注学生的学习,他们如何学以及学到了什么。
威廉·巴罗内教授认为,它是将教学的重心从教师转化为学生自己要学和要做,赋予学生权力,让其更充分地参与,对自己的学习更负责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强调高层次(由记忆、理解、应用到分析、评价、创新)的思考,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参与,强调教师要和学生建立积极的关系,鼓舞学生积极思考和学习。针对大家容易产生的误解,他同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不是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很多不同的教学方法都可以用于其中,“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过程,并不意味着学生们可以随心所欲,而应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姜嘉乐指出,“以学生为中心”是基于学校行为的教育理念,而不是零起点的自发的学习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教学本质上是研究性的,也就是说,这种大学教学本质上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研究性学习;其目标、路径、质量控制的要求构成了一个新的教学范式。赵炬明教授也强调,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不是某种教学方式的改革,而是教育教学范式的转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包括三个基本内容: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点在如何适应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状态;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即教育的归属是“学”不是“教”;以学习效果为中心,即要重视效果,根据效果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
2.“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育的使命、目标与原则
“以学生为中心”作为一种本科教育的新范式,涉及的大学使命与目标、成功标准、教学结构以及教学原则等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范式都有着极大的不同。
环球教育咨询集团总裁、美国加州西来大学校长黄茂树博士提出,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范式下,大学必须确定“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使命和愿景,大学的使命不是提供教学,而是产生学习。理解学生需要、支持学生成功应是学校的头等大事。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教育学院胡寿平教授阐述了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范式下,评价大学的主要指标应是学生的学习成果,重点关注学生学习参与和学习产出的评估,而不是传统的以投入指标为主的教学生产力的评估。姜嘉乐则将研究型教学模式作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创新,强调学生获取知识、训练能力的研究性角度和方式,主要包括三个关键环节: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目标;面向自主学习的教学过程;面向学习产出的教学测评。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建设应遵循两个基本原则:第一,适应社会需求,体现学生意愿;第二,过程上可监控,结果上可评测。
威廉·巴罗内教授列举出了美国心理学会关于“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的14个原则:(l)学习过程的本质。当学习者能从信息和经验构建意义时,就能有效地学习复杂的专业知识。(2)学习过程的目标。得到支持和指导的成功学习者,能够创造出有意义的知识陈述。(3)知识建构。成功的学习者能把新信息和已有知识联系起来。(4)战略性思维。成功的学习者可以创造并运用多种思维和合理战略来实现复杂的学习目标。(5)高阶思考促进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6)学习受环境因素影响,包括文化、技术和教学实践等。(7)学习动机受个人情绪、状态、信仰、利益、目标和思维习惯的影响。(8)学习者的创造力、高阶思考和好奇心,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9)需要努力地学习和实践的引导,才能学会复杂的知识和技能。(10)当身体、智力,情感、社会状况等因素都发挥作用时,学习是最有效的。(11)学习会受到社会交往和人际交流的影响。(12)学习者会有不同的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这些是前有经验和遗传的结果。(13)当学习者在语言、文化和社会背景都发挥作用时,学习是最有效的。(14)设置适当的高标准和具有挑战性的标准。
三、如何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育变革
如何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育变革,是与会代表们热议的焦点。赵炬明教授指出:从“老三中心”转向“新三中心”是一种范式转变,从认识论基础、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效果评估、教学管理支持系统到新型校园文化建设,均有系统的变革要求。学校需要考虑通过整体性改变来推动新的范式转型,片面理解和局部实施均可能导致改革失败。
1.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和观念
李培根教授谈到,教育者要有人文情怀,要对学生有大爱,把学生当成具有自由自觉活动能力的人,不把学生当成生产线上的产品和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让学生成为其自己。黄茂树博士以“学生是学校的金母鸡”作形象比喻,说明学生的成功与学校的名誉息息相关,学校的未来取决于毕业生的品质。山东轻工业学院党委书记徐同文教授反复强调,大学是为学生而建的,大学是学生的大学。因此,要积极应对国家需求,大胆进行办学的“转方式调结构”探索,坚持“以父母之心”对待学生,提高学生高端就业能力。香港科技大学协理副校长程星博士说,以前经常提“教授就是大学“因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都看重科研产出和论文数量,但现在要提“学生也是大学”,应树立全人发展的理念,重视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毕业生。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西尔维娅·乌尔塔多(Sylvia Hurtado)教授在报告中指出,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正确的价值观十分重要,必须清晰地意识到本科阶段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和成长,也要意识到教学多样性的价值,因为本科教学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思维习惯和技能,还要培养其对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能力。
2.改进教学方法,重视教师培训和课程建设
对于“以学生为中心”昀教学方法,专家学者们讨论后都很赞成“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观点。即只要其适合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立足于对学生发展现状和发展需求的了解,有利于激发和引导学生有效的自主学习,采用任何教学法都是合理的,好的教学方法都能使学生获得综合性的学习体验。反之,无视上述条件,孤立地讨论教学方法的优劣则是毫无意义的。
西尔维娅·乌尔塔多教授结合其研究成果,列出几方面内容给我们以启示和借鉴: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中,可采用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比如:合作学习、学生作报告、团体项目、学生作业互评、回顾思索类写作/日记、体验式学习/实地研究、学生选定课题和课程内容以及利用学生的调查来推动学习等。她同时指出,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参加诸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思维习惯、从事大学一年级研讨课和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吸引和帮助本科生参与研究等相关活动,这是留住所有大学生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她建议,在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时,要用机构的支持和奖励来推动,把师资培训作为课堂转化的关键,要通过教学培训研讨会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大学要支持共同治理等等。
美国杜肯大学教育学院约瑟夫·库什(Joseph Kush)博士和露丝·玛丽·毛蒂诺(Rose Mary Mautino)博士通过对西安欧亚学院的教师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案例培训,向大家展示了如何分阶段帮助教师们完成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黄茂树博士也强调,教师和员工培训发展是一所大学成功的必要因素,要通过教师培训来实现教学卓越,让个人与大学的使命连接,重点对新聘教师进行科技整合的教学以及主动、探究式的培训。
西安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陆根书教授结合长期的研究提出,要提高大学教与学的质量,一要着力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二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徐同文教授说,按照“从出口往回找”的思路,应着力在创新课程建设上下功夫,在为学生搭配“课程营养套餐”上作文章,加强创新课程建设的指导,整合教学资源,给予物资配置等保障。
3.建立学生学习指导支持系统
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更是学生生活、成长的地方,为此应当集合学校的所有资源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程星博士认为,应提供学术指导,为大学在“教”与“学”之间搭桥铺路。学校应将学术指导中心面向全体学生,整合各方资源,以全人发展为重点,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教育与生涯规划,在学校现有的教学与政策环境下帮助学生实现其潜能写目标。可以通过建立由学生事务与学术事务主管共同领导的学生指导小组,建立学生事务、学术事务和就业指导三方协调机制,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参与到指导过程中去,将学术指导作为学生大学体验的一部分。胡寿平教授也指出,学生的就学经验对于学生成长成才至关重要,这种就学经验不仅包括学术参与还包括社会参与,不仅指课堂内参与还包括课堂外参与,不仅包括与教师、同学交往的经验还关注校园环境和其他环境的影响,学校应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
中国计量学院院校管理与标准化研究所李丹青教授结合在该校开设一年级学生必修课《大学生学习指导》的探索与实践经验指出,大学第一年是大学生四年学习生涯中最为关键的时期,其影响至深、至远,因此,对大一新生进行学业指导不仅有助于学生整个大学阶段的成功,而且对他们今后职业生涯的成功都有重要作用。
4.配套管理制度的转变与建立
作为一种整体性范式转型,“以学生为中心”还需要相应的管理制度作为保障,比如教师的评价、管理、考核和晋升制度,教学评价制度以及学生管理制度等。黄茂树博士指出,必须建立一种行政架构来促进学生成功。他以自己领导一所大学行政改革的实践为例,阐述了如何将学生事务副校长与学术事务副校长合并,为共同促进学生发展服务,同时对教师和行政员工实行实践责任制与能力评量的绩效管理,建立长期持久的质量管理体系。胡寿平教授论述了美国的本科教育在面对提高学生毕业率和学习效果的两大挑战下,将改革重点关注于对学生参与和学习成果的评估,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方法与制度是当前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云南红河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王全副教授在自由发言时提到,该校正在综合推进教育教学体制机制改革,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基本构建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体系。
5.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校园文化
黄茂树博士指出,要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优质校园文化,整个校园都是来教育学生的,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必须与大学使命相匹配,要对促进学生成功的项目和服务进行优先排序,对为学生学业成功提供支持的项目提供资源配备,建立起“以学生力中心”的文化模式和实践责任制与能力评量的校园文化。
与会代表在自由发言阶段结合所在高校的探索与实践,表达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湖南农业大学校长周清明教授提到,湖南农业大学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营造“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文化氛围,实施“课堂教学提质、实践教学提档、活动教育提量”工程,让学生在课堂内外自主快乐地学习和全面和谐地成长。南方科技大学学工部谢卓艺老师说,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前沿阵地,南方科技大学所采取的教学和管理方式已经是“以学生为中心”,办学特色之一是实行书院制度。书院作为师生员工聚集地,践行全人发展理念,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教育和文化活动,创造亲切和睦的环境,让师生或朋辈间融洽交流和沟通,为同学提供多样化的辅导和服务。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教育学院魏海苓副教授通过对广东大学城的实证研究,建议加强大学城内高校间资源共享和互动。
6.政府相关政策的引导与改进
要想让高校从“教”转变到“学”,还必须注重社会外部环境和高校内部环境的协调一致,使国家意志和高等学校的办学理念、目标定位协调一致。程星博士以一句“出门前别忘了带钱包”形象地指明了政府在相关改革过程中的角色和作用。华东理工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周玲教授提出,是否能够将“以学生为中心”落到实处,关键要看教育主管部门看重什么、依据什么给大学拨款投入。在中国大学里,特别是研究型大学里,对教师的最大激励不是教书育人,而是论文、项目、经费,这些都不利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育的实施。
本次研讨会同时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2012年的年会,在闭幕式上,会长刘献君教授对过去一年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下一年的工作进行了部署。他说,在2011年北京理工大学召开的年会上,明确了中国的院校研究今后十年总的目标是“以院校研究信息系统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院校研究,使之走向规范发展”。去年年会上提出的近一年的任务已经圆满完成主要有:(1)修改、报送、印发《关于建设“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数据库系统”并逐步开放相关信息的建议书》,提交给教育部相关部门,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2)与嘉应学院联合主办了“办学特色与地方院校发展论坛”。(3)主办了“院校研究信息系统建设与运用”学术研讨会。(4)加强与美国院校研究学会的合作。中国院校研究会已经和美国院校研究学会在联合培养博士、合作研究课题以及联合培养院校研究人员方画迈出了可喜的步伐。(5)出版了第四届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全球化时代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论文集,中国院校研究网站已经正式开通。今后一段时间的主要工作还是围绕着院校研究数据库的建设、专题研究以及院校研究的理论方法与队伍建设三大方面进行。具体到今后一年,主要有:(1)与美国院校研究学会海外华人分会联合举办“大学数据系统涉及与分析”培调班。(2)2013年上半年在宁波召开“建设‘教学服务型’高校研讨会”。(3)争取建立3-5个省级的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4)继续探索院校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举办一次小型的理论研讨会,陆续引进5-6门美国院校研究的相关课程。(5)进一步加强院校研究的网站和媒体宣传工作。(6)为2013年院校研究会理事会换届作好相应筹备工作.(7)将本次研讨会主题列为研究专题,在全国范围内推动相应改革。希望研究会的所有会员积极行动起来,以这次会议为契机,在本校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以各种方式来推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育变革。
附:
关于“抓住历史机遇,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变革”的倡议书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全球化、知识经济、信息革命等的浪潮推动下,世界高等教育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中最重要的表现之一是,高等教育日益走出象牙塔,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和重要支柱,同时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迎接这个挑战,世界各国都加大了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一是大力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提高国民素质;二是改革体制,提高高等教育系统的效率,三是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中国自1999年起迅速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实现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当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渐成时,又进一步提出要提高教育质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未来10年内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目标之一是提高教育质量。教育质量正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最为重要的主题之一。
当时回顾欧美高等教育发达国家提高质量的途径时,我们发现,近50年来,在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出现了一个重大转变。这个转变就是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Teacher- Directed Instruction)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Student - Centered Learning)。具体表现为:从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转变到以学生发展、学生学习、学习效果为中心,这个转变是近百年来,尤其是近60年来,心理科学和教育科学发展的共同结果。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是一场范式革命,其核心是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真正关注学生的学习,他们如何学以及学到了什么。这场变革不仅涉及日常教学活动,还涉及教学管理、学生事务、行政管理、物质资源保障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与此同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变革,在欧美高等教育发达国家中也引起了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育技术、评估方式、评价手段等方面的重大转变,成为保障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新趋势。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转型是一场重大革命,它不仅是对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挑战,也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如果能依靠我们的制度优势,抓住机遇,因势利导,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这个变革,实现高等教育质量的质的飞跃,中国就有可能在世界高等教育竞争中走在前列。
我们希望,政府有关部门能关注这种变革并在此过程中进行政策引导;高校领导能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并促进配套管理制度的建立与转变;广大教师能正确理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深刻内滔并致力于教学方法的改革;院校研究人员应积极行动起来,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的有效途径。希望各会员单位能以“院校研究:‘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育变革”国际学术研讨会为契机,在本校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促成全国范围内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希望所有会员积极行动起来,投身到这个伟大的历史性转变中去。研究会也将和大家一起推进这场变革,并尽力为各会员单位提供支持!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
2012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