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交流  督导简报

督导简报第73期

来源:教务处作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日期:2017-01-27访问次数:6543

 

督导简报

 

 

浙江工商大学教务处编    73   2017127

 

外语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外语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能力为核心,课堂教学在向学生传授基础语言知识、语法知识的同时,更需要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辩证思维能力。

语言只有在实践中才会生动,才能发挥语言本身的沟通作用。非语言类课堂强调知识的输入,外语课堂则更加重视学生的输出。外语课堂的教学特色要求教师为学生创造一个气氛活跃、形式自由的课堂,让学生在输入语言知识、材料的同时,辨证思考,积极创新,完成思想成果的输出,使学生在课堂占据中心地位。课堂上频繁的学生互动、师生互动是外语课堂教学的重要特点。同时,外语课堂是连接中西方文化的重要媒介和桥梁,其开放性的特点要求外语课堂教学不断开拓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逻辑辩证能力。将合作学习应用于外语课堂之中,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进行合作互动,发挥创造性,能够有效提升外语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对外语课堂中的合作学习的设计应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设计课堂合作学习的选题。在合作学习中,只有清晰明确地定题,才能进行进一步的分工以及合作。教师也可确定一个选题范围,框定选题时间,在此范围内,综合学生的意见,与学生合作完成选题。通过合作选题,学生可找到感兴趣的题目,从而充满学习动力。选题应从教学内容中选取,且具有专业性,避免主题偏离课堂内容现象的出现。合作选题之后是合理分工。学生的年龄、个性、特长都具有差异性,在合作学习任务开始之前,教师应该了解不同学生的优势、短处以及个性和兴趣爱好,避免将同一类型的学生分在同一个小组之中。小组以35人为佳,小组成员应有不同的角色定位和任务,如有些学生擅长口语,部分学生专于写作,教师应合理搭配,使每位学生都有各展所长的机会,从而激发每一位学生的个人表现力。小组成员在合作的过程中,教师应引指导学生进行沟通协调集体任务和个人负责事项,学生在完成自己任务的同时也要顾全大局,从而有效地树立团体意识、提高协作能力。在学生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的同时,教师也可以从其中得到启发,从而共同探讨,共同进步。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我模拟实践环境,将课堂上教师讲授的知识点应用到实践之中,更好地用外语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提高语言实践能力。最后,采用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合作学习一般以集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容易忽略小组中个人的表现。为做到评价公平合理,教师应开展小组互评、组内自评,综合教师评价,力求评价体系多样化。通过小组互评,学生在完成自己组的任务之后,也必须关注其它组的表现,从而实现不同小组之间的取长补短,优势互补。通过组内自评,可调动每一位小组成员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避免小组成员出现任务推诿的情况出现。

外语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语言知识与能力的建构者。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充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加快学生吸收新知识的过程,促进组员、师生之间优势互补,达到生生、师生共进。同时,这种有明确目标的课堂学习,充分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发散思维,有利于学生知行并进、学以致用,极大提高外语课堂教学的表现力和有效率。(鲍文)

重视课堂笔记、提高听课效率

笔者在听课过程中,发现我校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记笔记的习惯,有的只是对课本上的重要内容划划线,有的干脆把教师的讲课课件直接拷入U盘。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即便在当下的互联网时代,在高等教育的课堂上,仍需坚持“不动笔墨不看书”的学习方法。

一、高等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听课必须记笔记

众所周知,高等教育的最主要特点就是知识的未完成性,(不同于中等教育一味强调对既有知识的传授。)绝大多数课程的内容处于继续发展之中,如对某一理论问题的解释,各种学术观点往往众说纷纭,有的甚至完全针锋相对。听课时遇到的许多教师都会在课堂上及时补充最前沿的学术思想,即在讲深讲透教材作者所持观点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向学生进一步介绍国内外各流派的最新观点以及教师本人对这些新学说的分析评价。然而,如此精彩重要的内容在课本上一般都是找不到出处的,因此那些单靠在课本上划划重点的学生往往就会忽略这部分知识,至于只会用U盘拷入教师课件的学生也同样难以真正理解,因为课件通常只有简单的讲课提纲和部分结论,这就直接导致这部分学生无法完整掌握教师分析逻辑和学术推理的全部过程,从而使听课效率大打折扣。相比之下,认真记笔记的好处不仅在于及时了解该教师本人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和视角,同时还可以学习教师如何产生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看法。显然,这对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启迪作用。

二、本科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听课必须记笔记

本科教育侧重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与专科教育不同,后者重视基本技能的培训),学生能力不仅指实际工作能力,还包括研究能力。因此笔者一直坚持本科教育必须是研究性教育的观点,甚至对应用型专业也不应当例外,可以研究如何进行应用,就笔者在退休前讲授的《财政学》而言,课堂上始终把如何按照《财政学》基本原理来分析解释当时国内实际发生的财政问题作为讲授重点。其实大多数教师都会自觉地把自己平时的研究心得融入到日常讲课内容之中,由于每位教师的研究范围、研究角度以及研究结论各不相同,有的观点只有在这位教师的课堂上才能听到,在同一门课其他教师的课堂上就可能听不到,甚至听到的是截然不同的观点,只要不违反四项基本原则,各种言之有理、持之有据且能够自圆其说的“一家之言”都应该允许讲授,课堂上因此就会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浓厚学术氛围。可以不无夸张地说,每位教师的“一家之言”就是本科课堂教学中最有价值的精华所在。当然,既为“一家之言”,也就意味并没有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所以这个“一家之言”又是最不可靠之言。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如果能把“一家之言”详细地记入笔记,并和其他学者的观点进行比较,差异会产生疑问,疑问则促使学生进行思考,这样就自然提高了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与能力,本科教育的全部魅力就在于此。

我校大部分学生之所以没有养成认真记课堂笔记的习惯,笔者认为这与这些学生自进入高校后,未能及时从中学生向大学生成功转型有关,因为中学的教学内容基本都是前人已经总结了的定论,中学教师严格按照统一规定的教学大纲、紧扣教材内容进行讲授,即便是实验课,也只是对前人实验过程的模仿,其目的仅仅在于印证前人的定论而已。不可否认,学生在中学阶段,在课本上对重点内容划线或用U盘拷入教师讲课课件,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但一旦跨进大学,教育的性质、教育的目标都已改变,学习方法必须与这一切相适应,自然不能一成不变。记课堂笔记就是其中一大改变,这需要院系领导在新生入学教育时向学生再三强调课堂笔记的重要性以及传授如何记笔记的具体方法,从而大幅度提高听课效率。(阮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