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导简报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编 第79期 2017年10月27日
推进思政课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马克思主义学院期中教学检查教师座谈会侧记
2017年5月9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召开期中教学检查座谈会,会议的主题是:思政课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全体教师参加座谈。
座谈会上,蒋伟胜老师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情况。李梦云老师介绍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构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情况。
从两位老师的介绍中,大家真切感受到我校思政课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着力提升教学质量和课堂效果的前行步伐。此项教学改革与创新,从不断形成共识、积极探索到全面推进,其力度和带来的变化令人振奋:要不要“慕课”、能不能“翻转”的讨论仿佛就在昨天,我校《原理》课已经作为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率先登上“浙江省高等学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共享平台”,所有教师采用“线上+线下”教学形式,学生参与度和课程教学的生动性正在悄然提升。线上:以学生的线上学习为主体,以“互联网+移动学习”的方式,以碎片化的视频集为主要学习资源,要求学生按教学计划预先完成线上学习、测验和作业;线下:课堂上老师进行系统而深入地讲解,并安排适切、多元的互动性教学。成绩评定:采取“线上+线下” 成绩综合,“知识考核+态度评价”并重的考核方式。把线上观看视频,完成作业、测验、笔记,开展多维多元互动讨论,与线下试卷考试、课堂表现评价等相整合、相融合。《概论》课,以李梦云老师为开端,已有五位教师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先后建立了三个超星泛雅的网络教学平台;还运用qq、微信等开展了相关教学活动。《概论》课的创新实践和变化是:通过合理分配课内外学时、精心建设线上学习资源、积极优化评价考核机制等“实体”设计,以教学任务点的定时发布,主题讨论的提前告知,网络课堂知识点的回顾,小组时政评议汇报等“程序”做支撑,有效完成教学过程。
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思政课教学带来了什么变化、有什么优势?《原理》课教学团队认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明显增强了;课堂氛围变得生动了;教师的教学压力开始转变为创设精彩课堂的动力。《概论》课教学团队认为,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思政课教学具有几方面的优势: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能更好地发掘、组织、运用优质教学资源于教学过程;使突破时空限制、以更灵活便捷的方式获取知识成为可能;有利于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当然,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也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和完善。以《原理》课为例,视频资源课质量参差不齐,整体有待提高;视频资源课教学内容的体系性、逻辑性有待增强;课堂教学实践压缩之后,课堂教学内容的含金量和单位时间容量有待提高和拓展;课堂教学内容与视频教学内容之间的契合、融合有待加强。由此,开展精品视频资源课程教学内容及其逻辑体系研究;对部分视频资源的重新录制;编写新形态教材;加强集体备课,研讨课堂教学的内容体系,探索线上线下教学有机结合的新方法将成为今后《原理》课教学改革创新的主要工作。
对于已经进入“线上+线下”教学的老师来说,他们讨论的重点是如何由积极启动探索,坚定务实地迈向不断深化和持续完善,而对于还在“线下”的老师来说,考虑是否“上线”、何时“上线”、怎样“上线”。相信通过这样的座谈会,老师们会有新的思考和行动。(杜利平)
听实验课随感
本学期除了听理论课之外,还听了一些实验课。现在学校强调实践环节的教学,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对工科学生而言,上好每一堂实验课就显得非常重要。
以往有的实验课,老师怕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不能很好的完成实验,往往对实验的原理讲的很少,只关注实验内容,并且讲的非常具体,包括实验的线路连接,仪器仪表的连接等等,甚至把连接图拍照作成PPT投影在屏幕上。有些学生不经思考,而是看着PPT照葫芦画瓢式的做实验。显然,学生即使这样去做了实验也不会有太大收获。事实上,我也问同学该实验的原理,为什么这样连接,他也讲不明白。其实他根本没有真正理解如何做这个实验,甚至连做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什么都可能不清楚。
另外,有的实验课理论讲授占用掉整个实验的近半时间,留给学生实际动手时间较少,个人觉得这样的实验安排不够合理。
其实,上好一堂实验课,看似简单轻松,实则不容易。
首先,老师要不止一遍的重复去做这个实验(甚至有的实验老师可能一次都没做过),把做这个实验可能出现的问题、解决的办法等等总结出来,记在心里。
其次,如何把实验的目的、任务等简明扼要的介绍给学生,而不是非常详尽的阐述。同时,实验的原理讲述不在“细”,而在清晰、透彻。
第三,控制理论讲授的时间。三节课的实验尽量留出多的时间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在做实验过程中进行独立地思考、解决问题。
事实上,实验课应该要求学生事先预习,这一点个人觉得比理论课的预习更为重要。因为学生走进实验室,就应该很快的进入动手环节。实验预习应作为实验考核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这个学期听了物理实验室吴文慧老师的一次物理实验课,实验内容是“伏安法研究”,本人觉得教学过程设计合理,教学效果也很好。现对该老师本堂实验课的教学方法及特点总结如下:
一、实验的教学目的明确。
“伏安法研究”实验,其原理就是欧姆定律。通过福特表与安培表测得待测电阻Rx的电压和电流,根据欧姆定律Rx=U/V,就可计算得到阻值Rx。从原理来说,这完全是高中物理的知识。但在《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中,依然安排了这样一个实验,其意图不在这个物理原理本身,而是只是选择了“伏安法”这个原理简单、同学们熟悉的实验,来更好地学习并掌握“实验仪器配置”问题。
二、讲解实验的重点内容
提出“实验仪器配置”问题后,老师顺势给学生们介绍了“实验仪器配置”的理论与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而关于实验的重点内容“实验仪器配置”的相关理论与方法的讲解,老师结合已学的“实验误差理论”和“伏安法原理”,给学生展现出:由间接量的相对误差要求,经过合理的假设(如“等作用原则”)反推出各个直接测量值的相对误差要求,再通过各个直接测量值的相对误差要求推导出各个实验仪器的等级、型号要求,从而确定满足误差要求的实验仪器配置方案。整个分析过程采用由浅入深地讲解方式,逻辑严密、概念清晰。
三、实验过程的情景带入式思维训练
老师基于上述实验内容的讲解,在后面的实验操作介绍中,摒弃了课堂中常用平叙法(即直白地将授课内容呈现于学生面前,学生完全是被动接收知识信息),采用了情景带入式讲解法。比如,通过上述“实验仪器配置”理论与方法的讲解,同学们已经通过推导,选择了合适的实验仪器的型号和量程。此时,老师启发学生情景带入:“假设自己需要的仪器都放在面前了,手里拿着导线,同学们接下来做什么?”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回答:“仪器有了,做实验啊……哦,要先连电路啊……对了,电路选内接还是外接?”然后,老师顺势引入“内外接”判断的相关知识点……
通过情景带入式讲解法,结合学生们(一般肯定是不同学生个体)的回答,一个完整的思考过程就呈现出来了。这种方式,直观地向同学们展现了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新的问题……”的思维方式。
我想老师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问题、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
四、注重学生实验技能素养的训练
该老师严格遵守“基础实验技能培养”的教学目标。在接下来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操作过程中,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实验仪器的操作规范(比如仪表水平放置还是竖直放置),严格按照误差理论记录实验数据(比如电压、电流测量值读数保留的有效位数)等等。
总之,整堂实验课的过程,体现出了吴文慧老师对该实验的良好设计: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特别注重学生科学严谨的思维训练、实验操作训练以及实验数据处理训练。(邹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