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交流  督导简报

督导简报第91期

来源:教务处作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日期:2019-01-15访问次数:4450

 

督导简报

 

          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编   91期   2019年115日

  

读懂书本与读懂社会的有机对接

—走访徐越倩老师的“公益精神与志愿服务”课堂

 

非营利组织、公益精神、志愿服务等理论听起来似乎都懂。但作为本科生来讲,非营利组织到底是如何运作的,公益精神该如何体现,志愿服务怎么操作诸如此类的问题却很难仅仅通过课堂的讲授让学生们彻底掌握其技能技巧,更难在现实中达到育人的效果。如何让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既读懂书本又读懂社会。带着这样的问题,笔者走入徐越倩老师的“公益精神与志愿服务”课堂,通过听课、观察和访谈了解了《非营利组织管理》这门课的授课方式,现将徐越倩老师的改革经验梳理出来,供同仁们思考。

一、老师说:统筹备课使“书本”与“社会”对接

通过实地听课与交谈,发现徐越倩老师在备课初期就把“公益精神与志愿服务”实践活动进行了策划安排。在课堂教学基础上,把一些授课地点从教室搬到了社区,并提前半年就与打铁关社区、长庆乐助公益发展中心等单位沟通联系。到书本内容需要在现实中实验时,直接进入“社区课堂”。在这场志愿服务活动中,徐老师通过组织同学们进行社区活动,参加文艺汇演,提供社区社会服务,助力社区自治,把课堂上讲的如何策划一场公益活动、如何培育社会组织、如何履行社会责任等知识点搬到了现实中。具体的操作过程完全交给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遇到问题由老师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

为什么会想到这么做?本人在与徐越倩老师交谈时,她认为,“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公益精神应当成为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精神品质,而志愿服务是培养大学生公益精神的重要载体,我们把公益课堂放到社区,正是给予大学生实践的场景,让每一位学生在服务中学习、在服务中养成优秀的品格。”徐老师谈起了设计公益课堂的初衷,她介绍说,当前服务学习是一种课堂改革的新尝试,是对课本知识的拓展延伸。她希望在讲授《非营利组织管理》这门课的同时,能让同学们真正走进社会组织,走进志愿者的世界。以志愿服务促进学生社会责任的养成,促进友爱、奉献、互助、感恩、责任等正能量的传递。

 

二、学生说:这才是学真本领的好课堂

那么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本人不仅看到学生们作为志愿者主持了义演、准备了形式多样的活动、通过自己行动来颂扬公益的力量,更是从学生口中听到大家对这门课的肯定。学习这门课的学生们说:“通过这次的志愿现实活动,他们从真正意义上认识非营利组织是什么。平常的课堂教学由于缺乏与实践的对接,感觉缺乏新鲜感,甚至无味。久而久之,产生了“上课疲劳症”。有些学生玩手机,有些学生打瞌睡。学生都感慨地说道:“如果其他一些相近或者相似类型的课程,都像徐老师这样,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衔接在一起,肯定会最大限度地激发大家学习的积极性”。也有一些同学从职业的角度认识到,现场参与使他们“深深地感受到公益的力量。这堂课虽然短暂,但让我们真正感觉专业学习、职业选择的知识教学要得法,学习的积极性由此而发。”也有同学讲,以前也参加过多次志愿者活动,但如果不与理论知识结合,似乎启发意义不大。“这样的一次志愿服务,相比于我以往参加的活动,更有收获感,而且这种获得感是双向的。在开展社区服务活动中,我们能给社区居民带来便利,也能给他们带来欢乐,而自己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实现了自我价值,这种被需要的感觉太棒了!”

 

三、公众称赞:大学教育突破了“围墙”

基于对评价教学与及时分享经验的理念,笔者与该社区的参与者也进行了交谈。打铁关社区的居民认为,工商大学的老师把教学课堂搬到社区,从真正意义上冲破了传统教学的“围墙”。不但学生体会了理论如何与实践对接,更使社区管理者与公众们享受到了同学们提供的社会服务。特别是被大学生的智慧与青春活力所感染,许多居民为同学们组织能力点赞!社区负责人和社会组织的工作人员也为同学们当天的敬业和爱心给予高度评价。该教学活动提高了他们工作的理论水平,对于今后的社区创新工作很有帮助。希望大学教学像徐老师一样,把理论与实践同时传授到“我们社区”。这样不仅能解决许多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又对社会治理的社会化和专业化水平有着积极的推动意义。

通过进一步了解,徐越倩老师的“公益精神与志愿服务”课堂从2006年开始,已经开设了12年,形成了稳定的教学团队、完善的授课体系和形成性评价制度,受益学生超过1500人,志愿服务时数超过1万小时。这样的课堂不仅有趣,还对学生专业学习有着重要推动作用,同时也激发了大家继续做公益的兴趣。笔者作为一名学校督导,把它写成简报进行报道。在向老师推介的同时,建议学校以更大的力度评价,并对徐越倩老师的这种把理论与实践统筹一体,长远规划、综合备课的教学方法推而广之。(何翔舟)

 

  关于我校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初步调查与思考

根据教务处的工作安排,对我校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调查时间:2018年3月至5月。调查方式:听课、面对面交流、电话访问等。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校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规模及进展情况

截至今年5月,我校已有12门校级“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课程,29门校级精品在线开放建设课程,两者合计共41门。其中,2015年度先后确定12门课程为校级“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项目(第一批6门+第二批6门);确定14门课程(群)为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项目,其中周春喜老师主持的《投资与理财》、郝云宏老师主持的《管理学》、江辛老师主持的《创业管理微专业课程群》和罗金明老师主持的《会计学》等4门课程已于2016年12月获浙江省首批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立项建设。2017年度确定15门课程为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项目。在这41门(个)课程(项目)中,有3位老师是“翻转课堂”和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两栖”主持人,其中又有2位主持的是同一门课程;还有1位老师是两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主持人。由此可见,我校确立校级“翻转课堂”和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实际涉及39门课程,37位项目主持人。

本次调查共访问了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主持人26位和主要参与人4位(含已获省级立项的4门课程),“翻转课堂”主持人6位。通过调查获悉:6位“翻转课堂”的主持人有2位同时在做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有2位在做了几轮“翻转”之后因为学生层次变化、学评教成绩下降等原因不再继续;还有1位已调离浙江工商大学;只有1位明确表示还会继续。鉴于上述情况不再对“翻转课堂”做专门汇报。

1.教学视频录制及上传使用情况

2015年度立项的14门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中,7门全部完成视频录制并已上传使用两轮或两轮以上,1门完成部分视频录制并上传使用,2门已录制完成正在修改中的,1门正在录制中,1门未开始录制,2门因故未调查。

2017年度立项的15门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中,7门全部完成或基本完成视频录制并已上传使用至第二两轮,7门完成部分录制并已上传使用,1门未录制。

由上可见,全部或基本完成视频录制并已上传使用的共14门课程(以下简称“14门课程”),同时上传拓展资料、作业、测验、考试、讨论主题等配套材料,学生在平台提问、发帖、讨论等参与上比较符合要求。因此,以这14门课作为线下课时、“翻转课堂”、成绩等数据统计对象比较准确合理。

2.线下课时变动情况

“14门课程”中,线下课时没有变化的5门(其中1门曾经减少过课时,但应学生要求回复原来课时);线下课时减少20%的2门,减少约30%的3门,减少40%的1门,减少50%的3门。

3.线下“翻转”及教学安排情况

“14门课程”中,安排课堂讨论的有11门,其中,2门课以讨论为主,2门课的40%课时用于讨论或实验;3门课的33%课时用于讨论或“讨论+实验”的。讨论的方式基本有两种:先小组讨论再集中到全班讨论和直接全班讨论。课堂教学的安排可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各有特色,但梳理之后发现基本可以纳入以下流程之中:线上教学视频观看后的问题式互动或解答线上学生提出的共性问题→线上教学内容框架梳理→重点难点内容深讲→小组主讲或小组、班级讨论(或实验、小测验等)→教师解答讨论中的问题并总结等。

4.线下成绩比重情况

“14门课程”中,线下成绩(含考勤、课堂讨论、小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最高的占课程总成绩的90%,最低的占40%;线上成绩(含视频观看、作业、测验、笔记、发帖等)最高占课程总成绩的70%,最低的占10%。无论线上还是线下,各个分数段的比重几乎都有,相对比较集中的是40%-60%之间。

5.课程建设情况

29门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中,已获省级立项的4门课程正在冲击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3门课程正在完善过程中,并获得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立项;7门课程门正在加紧录制视频;3门课程准备开始录制视频。

二、特色与优势

1.无论个人还是团队,在线视频都是精心打磨的精品,它们的水平和发挥不会因为课堂氛围和个人情绪等的变化而上下起伏,具有很好的稳定性。每个视频时间不长,把知识点都讲得清清楚楚,学生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线下教学,包括期末考试,甚至一些竞赛都可以与在线学习形成有效互补,比如刚刚在我校落幕的“卡尔·马克思杯”浙江省大学生理论知识竞赛决赛。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李梦云老师对此深有体会。

2.在线课程不仅突破了学习的时空限制,还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渠道和资源。比如外语学院的李丹弟老师,在省在线平台上开设了《英语语言学导论》,线下还有结合考研内容的课堂讨论,有位同学听说马上加入了李老师的在线课程学习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寻求李老师的指导,没想到这位同学在考华师大研究生时取得了单科成绩和总成绩两个第一的好成绩!李丹第老师潜心研究的教学成果《基于动态评价理论的英语语言学课程评价模式研究》也在《外语界》2015年第6期公开发表。 

3.在线学习也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经济学院朱勤老师在省在线平台上开设的是《MIB国际商务》,以前上课她总觉得教材内容太多,每周3个课时根本不够用,现在她把案例做进了视频里,学生可以自己在线看,课堂上2个课时的互动就可以顺利开展。因此,她还能每周安排一个小组准备一个主题,用一节课时间让学生主讲。朱勤老师说,她对在线课程的感觉真的很不错。 

4.在线课程的翻转性有较好体现。每门在线课程都要求学生观看在线视频,学生观看视频的情况如何?外语学院王晓英老师给出了一个数据:情况比较好的学院,如财会学院、旅游学院等,80%以上的学生线上学习是认真的。在访问中,大部分老师都认为,通过视频学习以后,简单的问题通过互动就可以解决,教师可以集中精力讲透重点难点问题。那么学生究竟喜不喜欢翻转?信电学院的邹园萍老师欣喜地说,她的学生很喜欢翻转课堂,甚至还会追着老师做翻转。询问原因得知,邹老师的那些题目都是开放性的,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地方抄袭,一定要自己开动脑筋才行。难怪邹老师表示会继续做下去,做了就一定要做好。创业学院江辛老师说,他听过《创业管理微专业课程群》几位老师的以案例讨论为主的讨论课,学生参与度高,课堂讨论热烈,效果不错。

5.在线课程的效果。老师们普遍反映,在线的作业比以前多很多,好处是学生借此强化了课后复习,在线下与老师对接容易多了。人文学院周志平老师认为在线课程上课效果提升明显。法学院王惠老师说,学生认为在线课程更有意思,上课效果也好多了。

三、问题与困惑

1.学生在线学习的自觉性和知识获取程度难以评估。部分学生在线观看视频不够投入、作业复制粘贴等时有耳闻,甚至个别学生存在请代看公司刷视频的情况。如果在线不学习,线下不参与,可能导致部分学生游离于课程学习之外。

2.翻转有差距,效果待提升。由于课程性质不同,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同,翻转性难免存在差距。有的课程学生在线学习的确可以解决部分问题,但比较难的部分还是需要老师来主讲,翻转的时间和机会比较少。有的课程课堂翻转了,小组讨论、班级讨论安排齐全,但讨论的质量不高,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不充分。

3.在线课程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多、作业布置多,有些学生较为反感,导致部分教师学评教分数下降明显,与之前有较大反差。

4.在线课程建设进度差距较大。2015年度确立的校级在线课程中有4门已经获得省级立项,但也有的课程还没有开始视频拍摄。

5.省平台技术支撑存在明显不足,解决不了一些具体问题。比如视频内嵌式测试题每次使用前都要重新登录,工作量太大,时间成本太高;在线作业完全复制无法识别;校外学生参加在线课程学习必须通过教务处导入学生信息才能参加考试获得学分,对课程的推广学习造成较大制约;灵活性欠缺,对一些个性化需求较难满足。

四、建议与对策

1.切实发挥教师主导指导作用。专业课特别是难度较大的课,教师要多讲,除了线上比较集中的问题解答、线上视频内容回顾、简单内容问题式互动、必要的讨论外,教师应该把重点难点讲深讲透。同一门课程应该统一标准、统一要求、统一考试。

2.保障课堂效率和效益。课堂小组讨论、大班讨论一定要精心安排,特别是在线下课时已经减少的情况下,课堂时间更为宝贵,讨论一定要有主题、有准备,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学生要发挥最好水平,并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3.开展观摩教学。学校要多安排翻转效果好的老师实地教学,让更多的老师临场观摩,真切体验和感受整个教学过程和现场氛围,真正实现交流互鉴,携手共进。

此外,建议教学主管部门可尝试做出某些管理改变和创新:教务处牵头建立在线课程微信群,方便教师咨询和交流;举办旨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自觉性的专题讨论,开展在线学习效果的专项调查;开展在线课程教学基本规范专项征集活动;鼓励更多较为大众的课程申报各级在线课程;合理设定学评教结果在教师考核中的权重;对学生严格要求,加强对考试、重修、清考、毕业等各环节的规范管理;以理念引领、制度规范维护和强化教师的主导地位。

为期2个月断断续续的调查就此告一段落。感谢所有被访老师在百忙之中所给予的理解、支持和可贵的坦诚相见!同时,限于调查的时间、深度和水平,肯定存在不妥甚或谬误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杜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