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交流  督导简报

督导简报第92期

来源:教务处作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日期:2019-03-28访问次数:2895

 

 

 

督导简报

 

 

 

 

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编   92期   2019年3月28日

 

 

 

                      按照特色化办学理念来讲好每一堂课

长期以来,我校历任领导始终致力于培养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目前这一办学理念正逐渐成为全校师生的共识。课堂教学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每位任课教师固然应当成为主要贯彻者和执行者,即按照特色化办学理念来讲好每一堂课。然而根据笔者这几年以教学督导身份听课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教师虽然很敬业,也得到学生的普遍肯定和好评,但与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比,还是存在不小的差距,随着国家“双一流”建设和省重点高校建设的快速推进,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此作些分析与探讨。

应用型不同于即学即用型。

众所周知,本科教学与中学教学的最大区别在于知识的未完成性,故属于研究性的教育,中学教学则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即学即用型顾名思义就是学了就能用,强调用什么就学什么,显然这是典型的职业教育。应用型教学主要是研究如何应用,即在传授既有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放在如何应用这些知识。就笔者退休前讲授的《财政学》而言,仅仅向学生阐明财政学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是远远不够的,然而绝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又不可能进入财政、税务等国家机关工作,有的学生甚至有的教师难免产生疑惑,引导将来不从事财税工作的学生来研究财政学知识的具体应用究竟有什么必要?这就需要任课教师较为详细地讲解政府出台某项财政政策的目的与原因,使学生具有站在政府角度来分析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市场之手是无形的,政府之手是有形的,商场如战场,商场既受无形之手制约,又受有形之手的调控,学生如果在校内提升了这样的分析能力,若干年后随着社会阅历的增加,商场经验的积累,完全有可能较为准确地预测政府的某些政策动向,个中经济意义对于商界人士来说显然就是不言而喻的。

创新型不同于发明型。

创新这一名词最早由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所确立,认为创新是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新型组合,有可能使原来的成本曲线不断降低,由此会产生超额利润或潜在的超额利润。可见创新与发明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简言之,发明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发现,创新则是对已经发明了的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具体实施。按照这一定义,教师在讲课时可以对我讲你听式的传统师生关系进行重新组合,教师应当是导师,学生应当是合作者,改变教师满堂讲、学生埋头记笔记的单一模式。也可以对课堂教学与教材关系进行重新组合,彻底颠覆学习只能有一种所谓标准答案的模式,这也是本科教学必须是研究性教学的特点所决定了的,教师在讲授教材中某一知识点时,应当尽可能把当前学术界众多最新的观点(甚至是相反的观点)介绍给学生,在教师有意识的 指导下,帮助学生自主地做出分析判断,激发学生对学术的研究兴趣和研究能力,养成其自学的习惯与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今后各种不同类型的职业岗位。

复合型不同于万能型。

万能型一味强调知识面广,似乎什么都懂一点,其实仅是粗通皮毛而已,这样的毕业生进入社会后,固然难以有所作为。复合型同样强调知识面广,但却有着明确的专业界限,即在专业基础上的拓宽,如我校就将商科教育、理工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有关要素相互渗透,尽可能做到一专多能,真正体现出我校学生大商科的专业特色。因此我校担任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的教师在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讲课时,必须重视各专业的特点,不仅了解已经学过以及正在开设的课程,还要了解以后将要开设的课程,按照大商科的标准与要求,及时增减课堂教学的内容,切忌同一讲稿通用于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如《财政学》课程对于财会专业,重点应放在税收理论上,对于金融专业,应以公债制度和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等章节为主,而对于经济学专业,又应将公共产品提供作为重点。如果是大二学生,必须多讲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对大三学生则主要分析当前财政政策,甚至列举的一些案例或讨论题,也应尽量适应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特点和需要,如对经济学专业,当前公务员招考为何如此火爆这一议题,就很适合大三学生。对财会专业,该不该重奖纳税大户与财政经费主要投向义务教育还是高等教育等议题,就适合大二学生,而卷烟厂怎样偷逃消费税就比较适合大三学生。对金融专业,如何看待收费公路大量存在的现象适合大二学生,如何看待地方政府的债务担保行为显然较适合大三学生等等。

总之,有针对性的讲课与课堂讨论,不仅有利于学生学术视野的拓宽,深化所学的专业知识,而且也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我校的课堂教学水平。(阮洸华)   

 

基于课程核心问题的探究,以创新科研前沿为导向的拓展

由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傅玲琳教授主讲的《食品营养生物学》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食品营养生物学是一门着眼食物与人体之间的互作以及食物进入机体后的生物学变化和机理的学科。该课程的学习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难度,主要表现为:①课程所需交叉学科知识背景较多;②涉及国际前沿内容更新快,学生对于知识的把握和理解不够。傅老师针对这些问题,通过对《食品营养生物学》的教学内容更新提升、教学方式多元化改进,增强了学生对于课程核心问题的理解及应用相关理论解决食品营养健康问题的能力。

首先,傅老师采用基于课程核心问题的探究型教学模式,形成了以核心概念、问题为背景的课程结构体系,比如讲述食物消化系统结构与功能时,以“机体如何适应复杂食物系统完成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为问题背景展开讨论。通过傅老师这种基于课程核心问题的探究型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确实可以给我们很好的启示:(1)从知识的获得途径看,学生们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查询资料、动手做事、相互讨论以及自我反思而获得和理解知识,不是直接从教师和课本中获得知识,而且知识的意义和价值依赖于他们自己所建构的知识之间的一致性、依赖于解决问题的成效,而不是依赖于与权威观点之间的一致性;(2)贯穿学习活动始终的问题解决活动是促使学生持续付出努力的最佳途径,这正是自主学习的动力所在。其次,傅老师通过引入国家级科研项目的最新研究成果,实时更新课程知识结构体系,形成以创新科研前沿为导向的拓展内容,比如在讲解“食物营养与肠道黏膜免疫”章节时,引入最新研究的食物口服免疫耐受理论、食物营养与肠道菌群等相关动态更新,使学生们形成了全新的学习思路,不仅进一步了解学科的前沿动态,而且体现了学习的综合性、开放性、自主性、创新性的特征。

总之,傅老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问题为导向、以创新科研拓展为激发点,系统地组织和调控教学过程,又能够让学生对每一模块的主要知识点加深印象、拓展新知识,实现“以教为导、以人为本”的理念。(熊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