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交流  督导简报

督导简报第95期

来源:教务处作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日期:2019-06-24访问次数:4248

 

 

督导简报 

 

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编   第95期 2019年6月24日

讲练结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

提高教学质量涉及课内、课外诸多方面,其中首要的是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学实践表明,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讲练结合精讲精练的课堂教学方式,是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和效果的有效方式。

笔者在听课中,看到袁中扬老师在《微积分》、李银飞老师在《线性代数》的教学中,采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从听懂到会用,实现了能力的转化,教学效果良好。讲练结合的课堂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沟通协调、相互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有利于教师及时检验听课效果、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当然,真正利用好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精心备课,围绕本次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设计好课堂练习,分配好教学时间,精讲精练,适时总结归纳,及时反思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使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达到最优。(华就昆)

关于大学通识教育的一些思考

本学期有幸听了几次通识课,几位授课老师都有充分准备,按时上下课,讲课口齿清楚,思路清晰,适当脱稿,课件与上课内容结合紧密,制作认真。

学生的层面观察,差强人意。有几个表现:1.到课率不理想,七十或一百人的课,总有十人以上的缺席;2.抬头率一般,通常只有前几排的学生大部分有抬头认真听讲,后排做自己的事情,如做其他课作业或睡觉之类;3.刷手机比例较高,有玩游戏,聊天或单纯刷朋友圈的;4.老师的互动很难有效果,本身听课学生少,自然能回答课程相关内容问题的更少;5.相比较而言,晚上的通识课的听课情况更差,这个现象普通课程也是一样。以上现象普遍出现在大课,小课的情况就明显好转,这里特别提一下邹健老师的通识课——演讲与辩论,给笔者留下非常好的印象。有几个特点:1.学生数为25人,老师对反应积极的学生比较熟悉,课后交流知道,为了保证课程质量,这学期特意减少人数;2.有布置作业,且要求学生认真完成,上课反馈,这在通识课中极少;3.互动非常多,且效果很好,学生也愿意积极回答问题,交流愉快;4.老师对每次学生回答问题之类的课堂表现均有认真记录;5.老师自身专业素质过硬,每次为学生演示都会得到学生的普遍赞赏。如此比较下来,不由的感慨,本身通识课出于它自身的教学目的,面向全校师生选课,自然大课居多,但是教学效果堪忧。

回顾通识教育在国内的发展,2015 年“大学通识教育联盟”由北大、清华、复旦、中大四所高校共同发起成立,2017年联盟成员高校增至44所。各类高校参与踊跃,各类通识教育实践形式竞相展开。出发点是为了改变中国传统教育方式下学生过分专业化,知识面过分狭窄,思考能力普遍缺失的现象,培养个性化、复合型、创新型人才。通识教育目的之一,是“要真正培养健全人格的人,牢牢树立“立德树人”的使命,借助通识课程宽度和深度的优势充分发挥在“课程思政”中的重要育人作用,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促进学生从“小我”向“大我”的转变,真正实现知识育人、思想育人、行为育人”,我校设置的通识课也是各种文化类课程丰富。出发点是美好的,但是要真正起作用,必须要考虑到它的有效性。目前看来,还需要一定的教学改革,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比如,如何有效实现大课的互动环节。课堂上要有研讨,必须小团队进行,实现的难度在于,必然老师和学生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在这个课程上,如何能让他们愿意来做?此外,学生选课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功利性,那么学习到的效果也就有限,是否可以有更多的选课指导和规定?

我校通识课存在的问题,在其他学校也同样会面临,希望结合我们的思考,同时借鉴他校的方法,能够提高通识课的质量,给学生带来更多更好的文化盛宴。(李钰)

提升讲课质量是打造金课的关键

淘汰水课、打造金课本应是每位高校教师的初心,目前水课之所以泛滥,金课之所以稀罕,固然是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要想真正改变这一不良现象,亟需建立一项能够涵盖教育、行政、就业以及财政等众多因素在内的系统性工程。但无论怎样浩繁,所有的教改措施最终还是落实在三尺讲台上,因此全体任课教师努力提升讲课质量,必然就是打造金课的关键。

何为金课?虽然至今尚无确切的定义,但笔者认为决不会是上课轻轻松松,考前复习突击半天即可顺利过关的课程,而一定是有深度、有难度,并有相当挑战性的课程。有的教师可能对此会产生疑惑,我国高等教育自九十年代中期连续扩招后,已经属于大众化教育,再要提高课程的难度深度是否与此大背景相矛盾?难道还要重新回归精英化教育?笔者认为这两者并不存在什么矛盾,因为大众化教育较之精英化教育,绝对不是差等教育,而仅仅是方向有所不同。众所周知,高校毛入学率在15%以下即为精英化教育,因而精英化教育的侧重点必然在于学术创造,因为学术创造本来就只需少数人,大多数人总是在从事具体的工作,即对既有知识的应用,因此大众化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应用性。学术创造固然很有难度,但如何更好地应用既有知识来分析、来解决实际问题也决非轻而易举,所以笔者认为,在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下,提高课程难度深度主要不是强调学术理论的难度深度。而是强调对实际问题的分析研究。

由于每门课程的研究范围不同,对某一实际问题的分析当然就有着不同的学术视角,本学期笔者听了经济学院杜丹清老师的《产业经济学》,杜老师的课绝对有深度,是典型的研究型教学,引导学生如何从产业经济的角度来比较我国与其他国家不同时期的经济指标,对广为社会诟病的贫富差距等实际问题作出一系列有说服力的分析,尽管内容较难,但经过杜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学生普遍觉得收获匪浅。

笔者在退休前主要讲授《财政学》,也曾试图从财政学角度来分析一些学生比较关心的实际问题,如高考录取分数线为何不能全国统一主要在于财政经费的拨付,因为除去各省教育水平及考生人数不同这些显性因素外,各省录取分数线的高低直接取决于招生规模,由于地方性院校的经费由地方财政拨付,可见地方财政拨付的经费额就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至于清华北大等全国性重点大学既然主要由中央财政承担,那么能否在全国实行统一分数线?答案仍然是否定的,因为这类学校办在各地,除了需要中央财政的拨款,绝对离不开所在地政府的支持,如土地划拨、引进师资的户口指标等,这些都属于间接的财政支持,作为回报,当然必须招收更多的所在地生源。再如高校行政化日趋严重的问题,这是由于政府包揽了过多的高校,经费明显不足,为了确保一部分高校能率先脱颖而出,必须设立重点高校,所谓重点即经费重点保证的高校,“985”、“211”乃至当下的双一流无不如此,由于重点的标准完全由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各校为了争取更多的经费,必须按此指挥棒进行竞争,这就是高校行政化的根源,随着高校扩招,经费势必更加紧张,高校之间的竞争肯定加剧,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标准只能更加严苛,从而使行政化越演越烈,当前的行政化程度超过扩招前的八十年代,从财政学角度看是毫不奇怪的。在分析了这些原因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出解决的办法。笔者曾有这样的设想,把《财政学》的讲课重点从基本原理转移到用财政学原理来分析实际问题,这样既提高了课程的深度难度,又不违背大众化教育的宗旨。遗憾的是笔者当时已临近退休,这种尝试起步太晚,所以成效甚微,只能供广大任课教师作一参考。(阮洸华)

实验启发思考,课程服务生活

由环境学院王挺老师讲授的《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是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基础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的不可缺少的课堂实验教学部分。在巩固、扩大和加深理论课知识同时,着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原理易于理解,但实验操作过程需要很强的专注力和耐心,学生普遍认为实验过程较为繁复,很容易做完实验就忘,而且实验缺乏实际应用性。王挺老师在每次实验课程操作之前,都会结合实验原理,解释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和细节,以加深学生对实验操作过程的认知。为进一步加强课程实验的实用性,另外增加了自来水等水样的测定工作,用“自己喝的水,自己负责”让学生体会到课程实验的实际应用性。如完成水中硬度的测定实验要求内容后,进行自来水水样的测定,真正让学生体会如何利用课程知识服务实际生活。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还初步培养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能力,使学生具有严谨、独立和勤于思考的科学态度。合理利用课程知识和实验手段,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同样在水中硬度的测定实验中,王挺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将实验结果与市面上常见的几种水(农夫山泉和康师傅矿物质水等)进行对比,培养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学生反响较为热烈。

除了注重教学方法,王挺老师还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注意解决学生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指出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调动学生实验过程的积极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结合课程知识适当进行解释,让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的认知更加深刻,使学习过程充满了趣味性,实验教学效果事半功倍。(熊春华)

《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改革

本学期听了高明老师讲授的《计算机网络》这门课,并在课下与其做了较深入地交流,感觉在以往的基础上又有了很大的改进,效果很好。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

一、重新定位《计算机网络》课程

《计算机网络》是网络工程专业的核心课,原来的定位主要是通过学习、实验,使学生巩固所掌握的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初步具备计算机网络系统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行维护方面的能力,它强调基础理论学习,主要针对的是传统IP网络。从现在的大环境和浙江省“十三五”期间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来看,还缺少新工科建设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内容,这一点也正是重新定位的出发点,在坚持原来优点的同时,增加符合现代要求的新内容。通过《计算机网络》的教学模式及教学内容创新及探索,以CDC的网络技术为主,使学生初步掌握对云数据中心的相关知识,认知到华为认证体系在一名ICT工程师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性,增加学生加入华为认证体系的意愿和信心。

二、《计算机网络》具体教学改革内容

《计算机网络》的教学改革,在坚持基础理论学习不变的前提下,教学中引入华为案例,以当前的网络新技术作为教学重点。其核心目标是针对网络技术领域的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建立《计算机网络》教学模式创新机制,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创新能力。具体表现为:以提高学生的云数据中心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为根本出发点,以结合华为认证体系为特色,建立师资能力和课程资源的动态更新机制,实现《计算机网络》与华为ICT认证体系的无缝对接,促进更多的学生加入到华为认证体系,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最终实现校企产学研协同育人的良好效果。

(一)师资能力改革内容

师资能力改革内容针对的是教师实践能力与社会需求脱节问题,鼓励课程组老师走出去,一方面通过对外交流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另一方面要定期地进行专业技能的保鲜和强化。确保所有授课教师都是经过华为培训或者是通过华为认证的合格的“双师型”教师,深刻理解华为认证体系的重要性并能为学生加入到华为认证体系提供切实的指导和帮助。

(二)课程资源的动态更新机制

课程资源的动态更新机制,则是为了打破以往那种教学大纲修订换汤不换药、一个课件用到老的糟糕现状。基于产教融合面向华为工程认证体系的教学模式创新机制将《计算机网络》的课程教学大纲修订工作与华为认证体系同步,根据以往的经验,华为认证大纲平均每年都会修订一次,以适应当前ICT技术快速发展的需求。通过建立《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大纲和授课内容的动态更新机制,对标华为认证体系,使得学生能快速进入华为的认证体系,以便于长期的职业生涯规划。

 (三)《计算机网络》课程和华为认证考试的衔接问题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改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习完《计算机网络》课程之后,能较为容易地转入到华为认证,因此课程内容设计上需要充分考虑到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和难度,太简单、面太窄对通过认证助力不大,太难会打击大家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影响学生通过认证考试的信心和兴趣。

三、《计算机网络》采取的教学改革措施

基于《计算机网络》课程改革目标和内容,采取如下教改措施:

(一)借助现有的华为ICT学院平台,建立师资能力的更新机制,每年选派1-2名课程组教师前往华为大学进行学习和交流,实现“专业教师走出去”,与此同时,每学期还会邀请华为的讲师亲自为《计算机网络》学生进行授课,实现“高水平教师引进来”。今年暑假,课程组已经派出了两名专任教师(申请人高明和陈超)前往华为公司进行为期2个月的集中学习并获得了相关结业证书,后续我们将继续坚持每年派出1名教师到华为全球培训中心进行学习,以保证教师专业知识的新鲜度以及对华为认证体系的熟悉度。

(二)对标华为认证体系大纲,同步修改了《计算机网络》教学大纲,同步进行了PPT开发及部分微视频录制。

(三)本学期的《计算机网络》课程,采用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老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通过观看微视频进行自学;在上课时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之间相互讨论等等,使课堂变得积极、生动活泼,这些都较好地反映出了良好的教改效果。(邹立华)

教师教学效果评价的影响因素

在我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中,有一项重要的指标是学生给老师评分,不同的老师会从学生那里得到不同的评分。在这个评价系统中,有些老师在学生中享有超高人气,成为明星;有些老师却得分偏低,难以得到学生的认可。有趣的问题是:哪些因素影响学生对老师教学效果的评价?结合自己的长期教学体会,以及督导工作的思考,形成如下总结。

首先,专业素养是决定性因素。教学的效果是教出来的,能否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有效地将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是学生评价的决定性因素。学生老师的差距在于专业素养,学生想老师那里学到的也是专业知识。老师的专业素养是有效教学的基础,所有学校中所谓的“大神级”老师均是专业素养高超、专业能力突出的老师。专业素养决定了教学的深度和高度,这是学生评价的一般基准线。

其次,教师的亲和力是重要因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良好教学效果的催化剂,老师表现出来的对于学生的肯定、鼓励、关爱会得到学生回报的信任、尊重和好评。教学活动中同样需要攻关,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形中,情商高的老师会得到学生更高的评分。课外的交流是老师影响学生的另一个渠道,与学生交流频率高的老师会得到更高的评分。

第三,教师人格魅力可以影响学生评价。一般而言,当教师具有自信、乐观、开朗、积极、热情、理性的性格倾向时,一般会被学生认为性格阳光,会对学生形成积极的暗示;这种情形易于获得更高的评分。反之,当教师表现出自卑、悲观、内向、消极、拘谨、任性的性格倾向时,一般会被学生认为性格不良,会对学生形成消极的暗示;这种情形中易于得到更低的评分。

第四,讲演艺术直接影响学生的评价。幽默生动的讲演能够吸引所有类型的学生,有效的课堂互动能提高教学效果,启发性的提问能够明确知识要点并引导学生深化知识理解。普通话的标准程度、声音的优美程度、语言节奏感、身体姿态等均能够影响学生的评分。

第五,仪表的质量潜在地影响学生的评分。一般而言,教师的颜值潜在地影响学生的评分,帅哥美女当老师会增加印象分;教师的衣着、形体姿态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评分。特殊情形中,一些具有超凡专业素养或者型格魅力的教师可以超越一般的仪表规则,无论何种造型外观均能够强化其特色,强化其评分效果。(童烈春)

启发式教学的鼓与呼

——何东老师《城市管理学》教学的“听与谈”

教与学是教学的两个环节。教要有技巧,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致;学则要学思结合,才能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听了公共管理学院何东老师教授的《城市管理学》。颇有感触,这里就其启发式教学的特点及课后交流向同行分享。

讲课伊始,老师抛出“现代交通工具越来越丰富,城市‘病’何以没有显著减少?”之问。之后其设问、反问串联了整个教学过程。有时老师自问自答,有时类比启发,有时学生反问咄咄逼人老师解答滴水不漏。诸如就城市管理中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环境污染的关系,何东老师娓娓道来。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正所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启发式教学就是要用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课堂上老师通过微信朋友圈、抖音短视频针对雾霾的网友搞笑自拍和辛辣点评引导学生思考城市环境的人为性与脆弱性问题,欢快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生体验了求知的快乐。有道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何东老师的教学活动诠释了启发式的真谛。

好的启发式教学可以“助深思”。“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教师提问不仅是刺激和鼓励手段,更是一个循序培养学生的深度思维能力的过程。当话题围绕垃圾围城现象时,逐层深入帮助学生理解垃圾是放错了的资源这一说法的深刻含义。“学愈博则思愈远”,课堂还就余杭区垃圾焚烧站建设过程中的“邻避冲突”问题,引导学生深度挖掘了城市环境治理难题与城市管理制度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一案明理。何东老师的发式教学起到了“扩思”,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引导未来的“公共管理者”以公共管理的视角剖析社会现象。课堂结合杭州G20峰会期间,政府大气环境治理的实际案例,围绕雾霾治理政策制定、实施等具体政府管理过程中“WHY”和“HOW”,潜移默化的帮助学生“举一反三”,达到学以致用的学习目的。

在课后的交流,何老师地告诉笔者,“自己把整个教学看做一个整体。从备课开始,针对本课的特征,总体上给自己定写了要以启发式手段引导学生思考。有不少的设问、反问都是备课时准备好的。具体到课堂根据情况灵活多变。”值得思考的是,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大学教育如何改革,是一个必须面临的重大课题。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到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古老而常新。何东老师启发式“授业”、“解惑”发人深思。(何翔舟)

商务英语专业项目式任务链教学法

《综合商务英语(三)》课程是商务英语专並的主要基础课之一,其教学目标是训练学生的商务英语听说读写技能,提升学生商务英语应用能力。该课程教师采用的项目式任务链教学法,使学生认知与实践结合,同伴合作建构,“从做中学”,知行并进,教学效果显著,是值得推荐的基于内容的语言类课程优秀教学模式。

该教学基于一个项目主题,项目的分主题教学贯穿整一学期,结合课外自学与课内指导与评价。学生以4-5人小组为单位,设置的课内任务由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课外任务由学生自主学习完成。项目式任务链学习设计结合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需求,包括:课前教师制定项目主题与阅读材料→课内学生小组讨论与确定分主题→课外学生小组进行分主题文献调查→第一次情境化成果视频制作→第一次课内针对视频的师生合作评价→学生小组反思→第二次情境化成果视频制作→第二次课内针对视频的师生合作评价学生小组反思→学生个人的分主题写作。

首先,教师选定商务英语项目主题,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积极中国经济话语策略。接着,教师向学生小组成员提供分主题的阅读材料。发放给学生的课内小组阅读材料具有一定的信息差,目的是激发小组间讨论的兴趣与合作性。之后在课外,基于课内的初步认知,学生小组进行分主题文献调查。学生在总结文献调査并经过多次演练后,进行第一次情境化成果视频制作。学生采用爱剪辑软件进行手机录制视频的剪辑。制作的视频在课内进行播放,接受师生的合作评价。在评价结束后,要求每位小组成员对小组任务过程进行反思视频的录制。即学生的课外视频任务既要展示主题相关信息的视频,又要有小组任务反思视频,并要求小组成员人人参与。基于反思结果,学生小组借鉴优秀视频,调整制作思路,进行第二次情境化成果视频制作。学生小组制作的第二次视频同样会在课内接受师生合作评价,并要求学生在课后录制反思视频。最后,进行学生个人的分主题写作。要求学生选定一个特定国家,结合之前的文献调査与分析,进行该国的积极中国经济话语策略研究。这一过程,既提升了学生的听、说、读的能力,又提升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商务英语专业项目式任务链教学法,以项目为抓手,以任务为基础,以商务英语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打通学生课内外学习,形成有效学习任务链,拓展学习过程,促进高效完成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鲍文)

郝昕老师的闭环式教学法

郝昕2003年入职浙江工商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从事动画及数字媒体的教学工作。在十五年的教学生涯中多次获得各类教学类的大奖,其中在第六届(2010年)和第八届(2014年)分获校青年教师技能大赛获三等奖和二等奖,2017年度又获校青年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今年郝老师更进一步,分获校级省级三育人先进个人,同时在第二届青年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获全场唯一特等奖。这些成就的获得,和郝昕老师的个人特质与努力是分不开的。多次的参赛经历和前几天刚结束的互联网+研习营中,使郝昕老师深刻认识到了各个学院藏龙卧虎,大家各有所长,记得去年在参加青年教师大赛后,他曾对我说,参赛选手建了个微信群,大家经常在群里交流教学相关话题。笔者认为一名优秀教师的成长不是一蹉而就的,教学是一个很具体的环节,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关系到教学的方方面面,课上课下,线上线下。

闭环式教学法第一招

可能是专业方向的缘故,郝昕老师对互联网的看法颇有见地。他认为只要利用得好,完全可以成为教学辅助的利器。

艺术教学虽有其规律,但只在共性的层面上。它的另一面是偏向于玄的一面,也就是感觉层面的东西,这种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存于无形,但又无时无刻不在,与每个人的兴趣,爱好,艺术修养,文化修养甚至DNA紧密相关。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开始阶段的大课,更多的是教学过程中如师徒般地面对面交流, 一对一的个人辅导,但在课堂上显然有局限性。如何把这种交流延续,如何最大限度地在现有条件下启发同学感觉层面的东西,带动他们主动学习,郝昕老师充分利用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创办微信公众号——“郝评如潮”。在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郝老师的个人创作多次在各类大赛中获奖,为相关企业提供了很多智力支持,并解决了不少具体问题。由于长期和企业合作,熟知企业对同学的要求,政策导向,因此,在他身上很自然地形成了产学研一体的特性。这些年来关于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越来越多,这里突显了学校教育和企业需求间的脱节,同时也是当代中国高速发展带来的必然现象,深化产教融合是适应教育领域供给侧改革的必然要求,发挥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引领作用企业与大学教育的对接,企业升级与大学发展的“同频”。

正是源于自身特点和当代教育发展大势的理解,在“郝评如潮”中经常出现学术性论文,影片分析,业界发展热点和资讯,优秀同学作业分享,业界大咖经验分享,用人单位建议等经常出现,值得一提的是郝老师将对作业的标准按业界的标准来制定,如普通作业要求100分,业界标准要求200分甚至300分,在教学中也按这个标准去实施,这样提升了同学们在社会上的竞争力,有的同学二三年级的时候就在郝老师的带领或帮助下参与到一些实际项目中来,同学一旦有了成就感反过来大大增强了学习动力,在实践过程中感知了自己的不足之处,更有学习目的和方向。

闭环式教学法第二招

检索——提炼——总结。

在多年的教学中,郝老师发现不少同学学习效果不佳,自主学习能力欠佳是很重要的环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与渔,当代社会各类信息如潮水,如果身在其中,无良好的辨识力的话,随时会被海量信息淹没。

郝老师把检索作为突破口,着力提升同学的检索提炼能力,在海量资讯中,选什么,不选什么,哪个对,哪个不对,去伪存真,从教学、专业、业界三个角度,同时结合上课进度,主动布置书目及篇目,这些内容都与上课内容相关,触类旁通,知识拓展,阅读观影乐趣,群里讨论,自己发表观点,同学互动循环。对于一些很少分享发声的同学,郝老师总是用各种方式去激发他们发声。由于文化和以前的教育使然,中国的同学普遍习惯服从权威,这个权威可能是专家,老师。但在“郝评如潮”的地盘里,就像那句周杰伦的广告词“我的地盘我作主”,在这里,大家就是权威,以专业学习为根本维度,大家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所思所想,各抒己见。

在检索和提炼的基础上,郝老师会从教学、学术、业界三个角度简短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就像一个严谨的设计说明。

闭环式教学法第三招

造就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会感染每个同学,在郝老师创造的这个小闭环中,同学们在跨班级,跨年级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同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高年级和低年级中的传帮带悄然形成,这种传帮带从学校带到了单位,这是闭环式的一种自然延续。在杭州阿优文化创意有限公司里,就有该专业的二十多位毕业生,早几年的毕业生已经担任一定的职务,新进的毕业生正和学长学姐共同合作,完成一个又一个项目,该公司的领导特别信任浙江工商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的同学,同学们也在这里寻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陈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