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交流  督导简报

督导简报第100期

来源:教务处作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日期:2019-12-17访问次数:4266

以点带面普及网络在线课堂

这学期作为评委参评我校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人文组8名教师,授课水平相当好,下半学期有在经济学院听了11位中青年教师的课,可以说旗鼓相当,尤其像王文治、陆云航、邹铁钉等老师,不输给一等奖选手。

    他们首先是对授课内容都非常熟悉,绝大部分教师对授课内容还有相当的研究,因而都可以完全脱稿授课,不受教材、PPT的束缚,大部分教师还可以依据学生的位置和动态走动教学,掌控课堂的能力相对很高;其次,可以熟练应用PPT、各种文档、音频、视频等教学手段或工具,使得教学多样化,适合教学内容的需要;再就是能够引用案例教学、时事教学、引导启发、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方法。

    但是,有一点,他们普遍没有使用网络在线课堂,问及部分教师,他们坦诚也是停留在简单的手势点名功能应用上。也就是,我们的在线课堂普及应用程度不高!

    如何普及在线网络课堂的应用?根据相关项目的实践经验,建议教务处采取如下方法:

    首先,立项,还是立项,通过立项网罗一批青年教师以教改的方式建设网罗课堂。立项法,在当年推动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改革时取得了成功,以至于今日的硕果累累。而今的立项,重点在于检查落实,通过专家组审查评估,确保每一个立项都按要求建立了网络课堂,督导听课,检查其应用情况,资金可分期初项目资金,约合整个项目经费的,专家组检查通过、督导组听课确认已经应用,再以奖励等其他形式,发放相当于项目经费的另外。这就形成了点,就是火种。与此同时,要进行必要的宣传,还得让大家知道,这个立项的经费和资金并不是那么很难拿。

    然后,组织这些火种们在所在学院进行宣讲、演示、鼓动宣传,让更多的老师感兴趣,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第二轮的立项,这个网络在线课堂的应用就基本普及了,再以后,不用网络课堂的会感觉不好意思;就像当初使用PPT,现在不用PPT感觉不方便,这就是一个大众习惯的改变,时代的推动,天时、地利、人和很重要。(张树新)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显学生主导地位

王如意老师本学期承担了《环境工程学》的教学任务。《环境工程学》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之一,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一门学科。为改善教学质量和效果,王如意老师不断探索与实践。王老师根据课程的特点,以问题引导式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将生活中碰到的环境问题作为讨论主题,结合课程的内容,开展讨论。在课程内容讲解时将整个课堂活跃起来,学生尽可能参与到课堂问题的讨论中,学生能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激发了学生在环境工程领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以及利用环境工程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王老师本学期同时承担了《环境工程学实验》的教学任务。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切入点,结合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首先,王老师将《环境工程学》中讲授的理论基础与《环境工程学实验》内容紧密结合,通过实验课程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理论又能指导学生更好地开展实验。其次,王老师通过设置多个设计类的实验提升学生实验设计和分析的能力。王老师还运用综合评分法形成学生的考核成绩,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运用以及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综合的检验。

王如意老师治学严谨,在《环境工程学》和《环境工程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深受学生的喜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熊春华)

对我校学生课堂使用手机的观察和改进建议

大学生在校园中主要的学习时间都在课堂上,这也是高校育人的主要场所,然而课堂上使用手机却成为了一种常见的现象。当然,我们对于学生课堂使用手机也不能一棒子打死,从学生的角度而言,的确同时存在着有利的一面和不利的一面:有利的方面,比如有些知识点,有些学生课堂上不能及时理解,可以用手机进行拍照,然后课下再进行思考温习,另外还可以现场查找一些课堂相关资料,从而使课堂教学得到向外拓展和延伸。而不利的一面在于,学生使用手机的自制力差,往往沉溺于手机网络,导致课堂配合度不高,弱化了教师的主导性,使教学活动面临不同程度的“失控”。

我在听课的过程中对学生使用手机情况进行了持续观察发现,在课堂使用手机的频率及时长方面,三分之二的学生在课堂上课时使用过手机,且一些同学表示有时候看到旁边人玩手机,自己也会禁不住诱惑掏出手机来玩。在时长方面,绝大部分的学生会把玩手机的时间控制在0-20分钟内,但由于课程的教学时长不同,也存在整节课都在玩手机的现象。课堂上使用手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听课效果。有时老师提问互动时,玩手机的学生完全是一问三不知。

据我观察以及与学生沟通发现:大部分学生由于课程不同,玩手机的频率和时长存在很大差异。这种选择性的使用手机与教师课程的吸引力有一定关系。在专业课上,只有大概十分之一的学生会玩手机,而一些班型较大的公共选修课堂和通识课堂是玩手机的“重灾区”。课堂上使用手机的原因很多,占在第一位的是“课程无趣没有吸引力”,第二位是“看到别人玩也玩了,习惯了”。因此课堂玩手机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学生对于这门课缺少学习的内在需要,不然也不会出现专业课注意力更集中的现象。大部分学生表示在课堂上联系的多是一些社会工作或者社团活动,为了不给人留下不礼貌的印象,也要及时回复处理。另外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原因是“老师课堂宽松,不会管”。毕竟经过高考之后,在大学相对宽松的课堂里容易放松,不会有高中老师的严格管理,手机则成了消遣的选择。也有一些学生表示在小班型课程,受到老师关注时不会玩手机。在使用多媒体放映视频或讲解案例时注意力会更加集中。

针对同学课堂使用手机这一普遍问题,我建议不是一味地反对和禁止,我们不妨主动出击,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根据课程性质与授课需要,适度转变对学生课堂使用手机的一味“排斥”观念,而是推动手机融入课堂教学。比如,与同学交流时得知,部分同学就公开表达了,目前在学习的一些文科类课程,希望老师能设置一些类似课堂问题讨论环节 ,学生可借助手机上网进行即兴资料准备,参与教学互动,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从而将被动的“手机管理”转变为主动的“手机利用”。另外,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改革。在授课过程中尽量形式多样,多运用案例或视频,增加与同学之间的互动,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和集中到课堂教学上来。如果有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适时提醒约束,情况严重也可以在课程开始前要求学生关闭手机。在课程开始阶段,绝大多数学生还是认真听课的,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可以适当调整教授顺序,先讲重点难点问题。(周志平)

深耕课程思政,关键在于教师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不可否认,目前中国教育中的确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如高校师生关系中的伦理色彩黯淡;教师对教学,尤其是道德教育的投入热情下降,传道授业两张皮;教师普遍缺乏职业尊严感与自豪感,学生对于学校和老师缺乏归属感和亲和感,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将传道和授业是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着密切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当前,课程思政在各高校如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课程思政是指将教书育人的内涵落实在课堂教学主渠道,所有课程的知识体系都要体现德育元素,各门课都上出“思政味儿”,所有任课教师都挑起“育人担”。如何深耕课程思政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深入。

一、加强教师师德培训,着力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人生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方面要求对标,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自觉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育人者要先受教育。

二、遵循教育规律,优化课程设计。各学院要大力加强教师教学提升意识,完善各类考核机制,持续推进常态化运行机制;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教学技能大赛和学术会议,切实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

三、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进师生互动。如,除了开办各类教学大赛和教师技能培训之外,学校可以为教师广泛开设各类有利于教育的讲座,如发声理论、着装指导、化妆培训、文学赏析、音乐艺术审美鉴赏、健身养生等。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专业思政”,让每一门课程都有德育内容,让每一位教师都有育人意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做一名学生喜爱、社会满意的优秀老师,为教育发展和国家富强,担当起自己应有的责任。(郦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