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交流  督导简报

督导简报第101期

来源:教务处作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日期:2020-04-24访问次数:3031

校级精品通识课——记张卫斌与他的《味觉改变生活》

通识课是我校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经过学校和教务处多年的指导和培育,学校先后涌现出一批深受学生欢迎的精品通识课,其中食品学院张卫斌的《味觉改变生活》堪称代表。

杭州人喜欢吃小笼包,长沙特产是油炸臭豆腐。生活习惯不同,味觉感受各异。丰富多彩的生活与味觉息息相关,虽然味觉与生俱来,但是从科学的角度了解味觉,则需要系统的学习。张卫斌开出的通识课《味觉改变生活》正是一门学生欢迎、评价优秀、连续叫座的好课。两年来,笔者连续听了三个学期,学生反映都是好评。经过了解,发现张卫斌为上好这门课,以教学改革的强烈责任心,投入大量精力,尤其在备课、课堂设计、教学实验等方面下足了功夫,才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具有以下几个亮点:

1、科学主导,扩大视野:张卫斌的《味觉改变生活》通识课,以最新的科学成果为前导,从大视野的角度,以“通”和“识”为主线,通过食品科学相关基础理论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以味觉为纽带的感知产生、发展与变化的规律(知识层面),通过分析人类演化过程中食物与现实生活互动,掌握生活中食品相关科学问题的认识方法(能力层面),体会食物是如何改变、正在改变、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并结合实验体验学科交叉研究对人类行为认知的重要性(情感层面)。

2、素材丰富,精彩纷呈:以丰富的教学素材融入课程当中,经过通过教学资源的整合,上下贯通雅俗共赏,形成了10讲电子版本,目前主要讲授其中5讲。精选系列课外阅读书目,并在课堂中进行推荐,形成相关教学相关视频,与课堂内容相互补充。如央视《舌尖上的舞蹈》、《舌尖上的中国》、《味觉大战》、《状元360》等。

3、网络平台,互动提高:《味觉改变生活》课程将部分内容搭建在学习通平台上,运用网络学习平台,让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同时还搭建了新浪微博“味觉改变生活”,让学生参与到微博互动、课程感想、课外实验体验的过程中。通过互动、思考、实践等增强课程粘性,潜移默化让同学领悟相关自然科学知识。目前微博话题阅读980余万。

4、落点能力,面向未来:《味觉改变生活》形成了以能力为落点的课程理念,面向未来的大学生能力发展,开拓性地提出“理论+”(即5次理论+1次实验)通识课的教学理念,丰富通识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基于能力设计思路的实验通过短小精悍的实验项目体验,特别为学生提供课外专业课程的实验体验,使通识课程主题更明确、内容更生动。让学生的自然科学思路得以拓展,在情境体验中培养兴趣、陶冶性情,也在一定程度锻炼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具有明显的示范性。

5、教学设计,学生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是《味觉改变生活》的核心理念,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张卫斌依据人的注意力特征将课堂有意识进行了碎片划分,从而形成有效传播。实验情境结合“问题、实验、思考”的环节设置,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着积极影响。九宫式的理论教学设计,以“好书推荐+单元主题+精彩视频”为基本框架,部分内容线上线下同时覆盖,并根据学期情况适时调整。其中,好书推荐、精彩视频借助学习通平台进行分享,单元主题主要以线下讲授为主。课程线上内容(部分)计入平时成绩,占30%左右。

事实上,要上好一门通识课非常不易。笔者发现张卫斌上课有一个工具包,里边装有各种颜色的笔、U盘、手表等,都是为上课时不同场景使用。虽然是一个小小工具包,而且是自己缝的,很不起眼。但是所反映出的则是一位教师对学生爱心,对课堂教学的责任心。比起有些教师两手空空、一部手机,时时处处依靠网上讲课,确实是两层境界。张卫斌的《味觉改变生活》在2016就被评为校级精品通识课,在课程创新的过程中,不断总结提升,先后在教学类杂志发表“理论+”的食品类通识课程改革与实践等论文。其中“九宫式的课时分配探索”获2018省高校微课比赛文本类二等奖。目前张卫斌正在编写相关教材,笔者将继续关注和配合,争取凝炼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经验,适时交流。(徐日辉)

多重评价在日语写作课上的应用与效果

《日语写作》是针对大二上半学期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日语写作能力,但由于学生只学了一年日语,能使用的单词和语法甚少,无法用日语表达复杂的内容,所以按照以往的教学方法,外教们大都先利用教材讲解一篇范文,解释一下单词和语法的用法(但这些单词和语法往往比较浅显),然后布置一个题目如《我的朋友》、《我的故乡》等让学生当场写作,老师课后进行修改。修改完毕后再对学生共通的错误在课堂上进行讲解。一到教室,小林美咲老师就对我说:“这不是常规的作文课,真是不好意思”,这话引起了我的兴趣。不是常规的作文课,那是怎么样的作文课呢?果然小林老师一上来就开始分组,然后让两组同学进行相互发表。原来小林老师和同学上节课一起学习了日文版的《龟兔赛跑》的故事,然后对故事中的乌龟和兔子展开了讨论,从成年人的角度重新审视这则童话,让学生分别从乌龟和兔子的角度阐述自己的观点。课后由学生自由组队,两人组成一队,两人讨论后将自己的观点写成5001000字左右的文章。而这节作文课上由老师指定进行组组配对(即2人对2人)进行发表(全班同时进行),然后让对方为自己提出修改意见,小到单词、语法的错误,大到逻辑及观点。然后当场进行重新修改,修改完毕后,让大家推荐两组同学到全班同学面前进行发表,然后学生们进行互评,老师再进行点评。课程结束后,学生们将再次修改好的自己的文章发给小林老师修改。小林老师修改后返还给学生。如果有共通的错误再在课堂上统一讲解。

和以往的写作课相比,多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课堂发表和老师点评、课后修改等过程,增加了很多评价的形式与内容。而这样做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学生们在不断的修改和帮别的同学修改的过程中,加强了记忆,使学生真正学会了单词与语法在文章中是如何应用的。这样的作文课不仅是语言的学习,更是一种思想的碰撞,加强了他们的思考力,这才是一堂真正意义上的语言课与写作课。(吴毓华)

“概论”课学评教满分的惊喜与思考

“概论”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简称,下同)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主课之一,长期面临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严峻考验,在学评教上很难获得满分的评价,虽然这个满分已经去掉了最高分和最低分。令人惊喜的是,有两位年轻教师获得了满分的成绩。当刘艳老师第一次拿到满分的时候,一定是把大家惊着了,一位来校时间不长,任教时间不长的年轻教师,就这么把大家超越了。拿一个满分也许是个偶然,当第二个满分、第三个满分接连出现的时候,就很值得探究了,何况,拿满分的还有一位胡乃岩老师。通过听课和交流,笔者似乎找到了满分的一些答案。

听刘艳老师的课,有几点印象深刻:

一、简洁明了,干净利索。无论是平台上录制的视频课还是课堂上的现场教学,她都能以最简洁的语言、最肯定的语气把问题表达清楚,不绕来绕去、不拖泥带水。

二、PPT内容更新及时。她说“我一般都会在上课前一周更新PPT的内容”,这样就保证了上课内容的新鲜度。

三、互动做的特别好。一是互动话题很接地气,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参与;互动问题由浅入深,步步“诱”学生深入。她说诀窍是问题先易后难,第一个问题通常都很容易、很开放的,谁都可以答,第二个问题就会结合课程知识增加难度,第三个问题往往会挖一个“坑”,让学生掉进去,再让学生醒悟为什么掉“坑”里了。比如,在讲到文化自信这部分内容时,她会设问:1.你看不看新闻联播,平时关注的主流媒体主要有哪些?2.建设文化强国应该包括哪些方面?3.如何看待所谓中国传统文化被(韩国)“抢注”?

四、联系实际很有特色。讲课过程中能比较自然地联系亲身经历,联系身边人、身边事。她说“这个特别可亲可信,学生也很喜欢”。

五、善用表扬,恰如其分。学生有好的地方就会及时鼓励肯定,但她不是一味的表扬,当学生有问题有错时会及时指出甚或批评,她说“不想通过给学生‘放水’来获取学生的高分评价”。

六、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与学生坦诚相见。当问到“学生为什么会给你这么高评价”时,她诚恳地说“关键是学生很好,越是好的学生越能认可你,所以学生很关键。”

胡乃岩老师也是一位学评教得过满分的年轻教师,他即使不得满分,也是离满分最近的一位。胡乃岩老师的课信息量大、含金量高,得益于他经常在浙大听课听讲座补充能量。他的PPT不仅更新及时,而且内容有高度、观点有新意。在课堂上还能看到他对学生作业的高度关注,学生在线上发的帖子他每个都回,重要的内容还在课堂上进行回应、讨论,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胡乃岩老师还在教育部专家随机听课中获得好评,他的教案被专家作为优秀教案向教育部推荐。

不难看出,教师要获得学生的好评,首先要有好的付出;在大家都努力付出的时候还要讲究方式方法;最关键的是有好的付出还要让学生乐于接受。(杜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