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的“四个统一”
课程思政是一个系统工程,重在落实和效果。基于三年多校本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我们提出四个关键点,即四个相统一,供讨论。
第一,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统一。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高教40条提出“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教书育人”是教师天职。教师需挖掘各类课程教学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教育功能,将狭义的思政教育拓展和延伸至各学科领域,将广义的思政新概念赋予新时代的价值、标准、内容和形式。
第二,教师主体性与外部引导相统一。教师思政是课程思政的前提,育人先育己。充分赋权一线教师具有自我意识的教学主体性地位,充分信任教师具有强大自发性的内在驱动力和创造力,同时更要通过外部正向引导来促进教师在思想境界、专业精神、业务能力和创造性方面的发展,使教师对学生在课堂内外通过线上线下等形式,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和人格塑造的教育教学功能。
第三,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与教师专业发展相统一。学生发展是教师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更是衡量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高校课程思政是否走心入脑,有血有肉有温度,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才是最好的验证。换言之,学生的课程获得感是教师成就感的源泉。要使课程思政成为身处同一教育情境下在场师生共同净化和滋养心灵与情操的途径,从而使教师将“育人教书”升华为“心中的涌动”,就必须努力使整个校园成为师生共情共融“教学相长”的生命场域。
第四,日常践行与长效保障机制相统一。课程思政不仅是教学目标,更是教育手段,需践行于日常教学管理过程之中。教师发展中心机构可以开展系列教研工作坊,鼓励教师以自身教学为研究对象,注重教学反思,开展行动研究,使教师成长为自觉践行立德树人教育使命的实践主体。同时,以系列竞赛等多元形式,鼓励学生发扬传统美德,丰富学生的人文情怀,在学生、教师和校园三因子之间形成共生性、开放性和可持续性的良性生态系统。
总之,教育家赫尔巴特著名“教育性教学”观点指出,既没有“无教学的教育”,也没有“无教育的教学”,教育目的与教学过程是辩证统一的。因此,课程思政即为融教育性和教学性于一体的概念与性质。
(贾爱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