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部门、各学院:
为全面落实学校“人工智能时代创新型人才培养行动计划”,以“科技+人文”双轮驱动夯实创新人才的培养基础,不断优化和完善我校通识教育体系,重构通识教育课程,浙江工商大学现面向全校公开招标通识教育游学示范课程。本项目旨在通过通识教育游学示范课程系列,落实我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及课堂教学改革,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和实践能力。为确保课程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本次招标将围绕三条主题线路设立示范课程,示范课程需紧密围绕线路主题,形成有机整体,避免零散分化。
一、建设原则
本次通识教育游学示范课程的建设,将遵循“突出特色、注重实效”的原则,鼓励跨学科、跨学院组建教学团队,注重课程设计的创新性和实践性。课程群内的示范课程需围绕同一主题线路,形成连贯的知识体系和实践路径,确保学生在游学过程中能够系统性地学习、体验和思考。
二、招标课程线路及课程群设计
本次游学示范课程群共设置三条主题线路,每条线路下设若干示范课程,课程群内的课程需围绕线路主题,形成连贯的教学内容。具体如下:
(一)线路一《商道巡旅—活力浙江》
本线路主要以浙商文化传承与创新为主线,设置以下连贯课程:从传承浙学梳理浙商精神源流,解析明清商帮影响与“四千精神”;到务实前行聚焦改革开放后浙商发展历程务实创新、融入社会责任的发展历程,探访企业集群感悟制造服务领域创新;再到走向未来以“杭州六小龙”为例,展现浙商在AI时代通过技术、管理、商业模式创新开拓战略新兴产业,让学生在实地观察中感受全域创新格局。主要目的是通过系统课程与实地探访,帮助学生把握浙商精神脉络,理解创新实践逻辑,感受“活力浙江”全域创新格局,具有文化传承与现实启示意义。
课程1:《浙商精神源流》
内容:以浙学传统为核心,梳理浙商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帮助学生理解浙商精神的根脉与当代展现。组织学生通过分析明清时期龙游商帮、宁波商帮的形成与发展,阐述商帮经营理念、商业网络对浙商文化的深远影响,展现浙商的四千精神、新时代浙商精神。
建议路线规划选题方向:
(1)浙商博物馆(考察全省浙商的精神发展脉络)
(2)宁波商帮博物馆(考察宁波商帮发展的源流)
课程2:《浙商发展历程》
内容:聚焦改革开放后,浙商在困境中通过务实创新,推动浙商企业升级发展;探讨浙商将社会责任融入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的典型实践。组织学生实地探访知名浙商企业、典型产业集群,在企业交流中,观察感悟浙商在制造、服务等领域积极推进开拓创新行动,深度理解浙商在打造世界一流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其背后的逻辑。
建议路线规划选题方向:
(1)阿里巴巴、吉利集团、传化集团、民泰银行等浙商企业
(2)舜宇光学、申昊科技、贝隆精密等专精特新企业
课程3:《浙商全域创新》
内容:伴随人工智能时代到来,浙商通过持续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不断开拓战略新兴产业领域、未来产业领域。以深度求索(DeepSeek)、宇树科技、游戏科学、云深处科技、强脑科技和群核科技为代表的“杭州六小龙”成为浙商杰出代表。组织学生通过实地观察、面对面交流,让学生深刻感受浙商的全域创新。
建议路线规划选题方向:
(1)杭州六小龙为代表的科技企业
(2)宁波高科技产业集群
本线路跨学科团队建议: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化学等学科背景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确保课程群内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二)线路二《诗画江南—美丽浙江》
本线路以京杭大运河与江南文化为脉络,紧扣“美丽浙江”主线,精心设计系列连贯课程。课程先从历史与地理维度剖析京杭大运河,深度解读其如何孕育浙江经济文化根基;随后开展实地考察,引导学生在园林艺术、传统手工艺、特色民俗及现代设计等领域中,沉浸式感悟江南水乡的艺术审美,领略浙江传统美学的独特魅力,聚焦杭州、苏州、扬州等运河沿岸城市遗迹,探究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见证浙江对历史文脉的守护;最后,课程着眼于江南文化在数字经济、创意产业中的创新实践,呈现浙江从运河商埠向互联网高地的时代跨越,以此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与创新意识,生动诠释江南的古今交融之美。
课程1:江南探古寻遗
内容:通过课堂讲授和实地考察,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京杭大运河的地理格局、历史演变及其对经济文化的影响。深入扬州、苏州、杭州等地,穿梭于运河博物馆、遗址公园与古建筑之间,通过实地考察与文化体验相结合的方式,深度解读运河文化遗产,聆听专业课堂讲授,探寻运河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
建议路线规划选题方向:
(1)运河的文化探秘(京杭大运河的历史文化脉络重点关注运河在浙江段的发展历程、河道变迁以及对浙江经济社会的影响。如: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苏州博物馆、拱宸桥及桥西历史文化街区、参观手工艺活态展示馆等)
(2)运河漕运遗迹考察(运河漕运遗迹考察重点参观广济桥、塘栖古镇等,了解古代桥梁建筑与运河漕运的关系,让学生能直观感受运河漕运带来的古镇繁荣,体验当地的水乡生活气息等)
(3)运河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聚焦京杭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与当代发展,结合特色工艺、民俗艺术等,设计互动体验与创新实践环节。如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群,探访张小泉剪刀、王星记扇子等老字号工坊,结合运河商贸历史理解非遗技艺的传播路径。苏州评弹与昆曲体验,在苏州平江路或山塘街,邀请传承人讲解曲艺与运河市井文化的共生关系。扬州雕版印刷实践,在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动手体验非遗技艺,探讨运河如何促进书籍、年画等文化产品的流通。)
课程2:江南美学文化
内容:通过带领学生赏游山水佳境、名胜古迹,解读诗文、书画、戏曲名篇佳作,感受江南的艺文之美;走进传统手工艺工坊,观摩刺绣、木雕等制作过程,感受非遗技艺的精妙绝伦;漫步江南园林,感受“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东方造园智慧;融入当地民俗风情活动,体验江南水乡的生活美学,在行走的课堂中不断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与审美鉴赏能力,让学生在诗画之美、器物之雅、园林之妙、生活之韵中领略江南美学的独特魅力及其所蕴含的文脉精神。鼓励学生通过临摹或创作书画作品、诗词文赋、撰写研学游记、体验手作、摄影、制作短视频等方式凭吊怀古、抚今追昔,记录和传播江南美学文化。
建议路线规划选题方向:
(1)诗文、书画、戏曲中的江南记忆(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名胜古迹考察线路,如:大运河诗路文化带、绍兴兰亭、富春江、杭州万松书院、西湖长桥等)
(2)江南建筑中的美学探秘(古建、园林考察线路,如:西湖园林、苏州园林、徽派建筑等)
(3)“一生择一事”的工匠精神(手工艺考察线路,如:运河手工艺活态馆、苏绣杭绣工作坊等)
(4)江南水乡的生活美学(风物民俗考察线路,如:古镇节庆文化、水乡民俗活动等)
课程3:江南数创风采
内容:通过深入探索数字创意领域,聚焦浙江的创新发展。带领学生走进浙江数字创意产业前沿阵地、数字艺术工作室、动漫博物馆等,学习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融合的创新案例,了解数字创意如何聚焦宋韵文化,赋能文化创意产业升级;学习数字技术与艺术跨界融合的创新案例,剖析虚拟现实艺术创作、AIGC 创意设计等新兴领域如何改变人类生活;参与数字艺术创作工坊,运用3D 建模、数字孪生、AIGC工作流等技能,对江南建筑、非遗工艺等文化元素进行结构与重构,见证浙江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培育文化传承与创新意识。
建议路线规划选题方向:
(1)数智人文之旅(高新技术赋能博物馆线路,如:中国动漫博物馆、杭州低碳科技馆、德寿宫遗址博物馆等)
(2)数智艺创之旅(高新技术赋能文创线路,如:艺创小镇、梦想小镇、AIGC 领军企业等)
跨学科团队建议:计算机、人工智能、管理学、经济学等背景教师联合授课,强化技术与产业的交叉视角。
(三)线路三《智创未来—数字浙江》
本线路围绕浙江省人工智能产业的技术创新与商业应用,设立以下连贯课程,帮助学生掌握AI前沿趋势,培养科技思维与产业洞察力。
课程1:人工智能技术基础与浙江实践
内容:从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核心技术切入,解读浙江在算力基建、数据开放等方面的政策支持;结合杭州“中国视谷”等产业集聚区案例,分析浙江在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等领域的领先优势。通过参观阿里巴巴、之江实验室等机构,理解技术研发到产业落地的全链条创新模式。
建议路线规划选题方向:
(1)AI 产业集群突围(技术创新应用线路,如:中国视谷(萧山)、杭州人工智能小镇等)
(2)全链条创新实践(研发到落地考察线路,如:阿里巴巴西溪园区-达摩院、之江实验室、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等)
课程2:AI 赋能传统产业转型
内容:调研浙江制造业、电商、医疗等领域的AI 应用示范企业(如海康威视、浙江大华、涂鸦智能),探讨智能工厂、个性化推荐、AI 辅助诊断等场景如何提升效率。结合小组研讨,分析传统行业转型中的技术适配性与伦理挑战。
建议路线规划选题方向:
(1)智能制造新范式(工业AI考察线路,如:海康威视智能工厂、杭州老板电器未来工厂等)
(2)医疗健康新变革(AI+医疗应用线路,如:浙大邵逸夫医院AI辅助诊疗中心、迪安诊断智能实验室等)
课程3:产学研协同创新与 AI 成果转化
内容:以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衢州)等创新载体为例,深入剖析“研究院+政府+企业”的三螺旋合作模式,探讨各方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角色与互动机制。组织学生参与模拟路演,设计科技成果商业转化方案,帮助学生掌握AI技术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闭环路径,培养其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操作能力。
建议路线规划选题方向:
(1)三螺旋模式解码(协同创新标杆考察线路,如:电子科大长三角研究院-衢州智造新城、西湖大学成果转化中心等)
(2)技术商业化跃迁(成果转化全流程线路,如:之江实验室概念验证中心、杭州未来科技城知识产权交易平台等)
跨学科团队建议:计算机、人工智能、管理学、经济学等背景教师联合授课,强化技术与产业的交叉视角。
三、申报条件
申报课程负责人原则上须开设过通识课程,具有游学课程线路实践经验,课程团队人员需跨学科、跨专业进行组建,团队成员可以邀请校外知名及专业人员参与,确保游学示范课程的教学质量。课程负责人原则上须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
四、申报、建设与管理
(一)推荐形式:各学院需高度重视本次课程的申报组织工作,对推荐的游学课程线路设计及课程负责人的情况进行初步审核,确保各项信息的准确性及合理性。
(二)集中审核:学校将组织专家对各学院推荐的课程进行竞争性立项评审,评审标准包括课程内容、课程设计、师资力量、安全保障等。
(三)课程建设:立项后的课程项目将由学校资助,并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课程设计需紧密结合游学线路的主题和内容,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和活动安排。课程负责人需承担安全管理责任,制定详尽的安全保障措施和应急预案,确保学生在游学过程中的安全。
(四)课程安排:通识游学示范课程参照社会实践类课程要求进行,以“知行合一”为核心理念,每学年集中开展。课程采用“理论+实践”“校内+校外” 双轨并行教学模式,总学分设定为1学分。课程结构中,采用“1+2+N”模式进行,校内理论教学占总课时的1/3,依托教师系统讲授理论知识,夯实学生理论基础;校外实践教学占总课时的2/3,通过实地考察、参观、研学、实训等形式,助力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N为游学课程考核,考核方式(大作业、课程汇报等)不限,由任课教师决定。
(五)课程验收:课程验收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课程开设一轮后,提交课程建设报告,重点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课程不足与改进计划;第二阶段:课程开设两轮后,提交课程总结报告,对课程建设情况进行总体评估。学校将根据验收情况分阶段拨付建设资金。
五、申报方式和时间
以学院为申报单位,各学院统一将课程建设的申报书(附件1)、教学大纲 (附件 2) 及汇总表(附件 3)的电子版材料于2025年7月21日之前发送至邮箱:306433929@qq.com,邮件统一命名为“学院名称+ 2025年度通识教育游学示范课程申报”。纸质版材料申报立项成功,开学后由学院报送至综合楼317办公室。
六、申报流程
本次招标活动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学校将组织有关专家对报名材料进行评审,根据课程内容、课程设计、师资力量、安全保障、开设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获得过校级精品通识课、省级或国家级有关一流课程、通识课程的申报人将优先考虑立项。
七、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霞;联系电话:28877221
邮箱:306433929@qq.com
教务处
2025 年 7 月 13 日